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资料图】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难?在4月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书记邬小撑用两张图表直观展现了这一问题。
图表分别是《2015—2022年国考招录和报名人数》和《2000—2022年考研和录取人数趋势图》。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为212.3万,招录比低至1/70;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突破457万,比上年直线拉升20%;2022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为1144.2万人,比6年前翻了4.5倍;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16-24岁的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6.7%。
“我看这个图表的时候,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邬小撑站在台上说,“这几张表格说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关注新的就业形态。”
当日,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其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以“深化就业育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和多位高校负责同志出席,围绕就业和育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乎千家万户民生福祉,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在致辞时说,“要建立一套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
据教育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面对这些数据带来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刘玉光专门介绍了中心目前的工作情况,包括升级服务平台、细化就业指导、加强困难帮扶。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022届毕业生注册人数达550万人,共享岗位信息达1370万个。面向2022、2023届毕业生,举办了112场专项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岗位1100万个。此外,中心2020年至今,累计推出135期互联网加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累计收看4.14亿人次。
在邬小撑看来,高校对新就业形态“认识相对不够到位,关注较少,了解尚不充分”,乃至“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一点,“从高校灵活就业比例可以验证”。
据他解释,新就业形态是依托网络平台,普遍没有固定的组织、雇主和单位,灵活性较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相关选择上,趋向于稳定性更强的工作。这种普遍求稳心态,使高校毕业生与新就业形态之间存在天然的距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则是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建议,即帮助学生“提高生涯创新力,迎接职场不确定”,具体内容包括“清晰充盈的意义导向、开放包容的心智模式、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勇敢渐进的决策风格”。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传统的长期的生涯规划的思路,要适当地调整了。”乔志宏感慨。
对于目前的就业育人形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对教育部正在推行的一些行动和举措进行了介绍,包括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他说,“要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转化成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该行动对高校领导提出了“两个100家”任务: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书记、校(院)长走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202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据吴爱华介绍,近年来,教育部还实行了学科专业的红黄牌提示制度,监测预警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对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学科专业点实行黄牌提示;对连续三年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学科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并视情况通报。
他还强调,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工作“四不准”要求, 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规范要求,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吴爱华建议,要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指导 ”公益直播课等各类资源,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实效。
“确保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