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的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投用后,这里将对外开放,展出文物及其考古、修复过程,展示多个科技考古实验室、文保实验室和古建实验室等,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验到考古的魅力。
(资料图)
展陈成都灿烂过往
成都考古中心以《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展,勾勒出成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展现出悠久灿烂的古蜀文明。
步入展厅,迎面展柜中的便是寒光乍现的“成都矛”。它的一面中部刻有篆书“成都”二字,下饰虎纹,尾端饰一周云纹。
“这件文物证明,早在战国晚期,成都的城市称谓就已存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说,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成都蒲江县飞虎村船棺墓葬群中发现了这件文物,这是考古史上“成都”两字在成都地区首次发现。
继续往里走,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徐徐展开。
宝墩遗址的发现,实证了早在4500年前,文明的曙光已在成都平原出现。展厅里,公众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吃上了大米,所用陶器已经有了绳纹、稻穗纹和水波纹等古朴纹饰装点。
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成都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其中出土的“古蜀第一床”,耗时十多年修复完成,也在此展出。
“这座床将长期在这里展出,算是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了。”唐淼说,这件漆床长2.55米、宽1.3米、高约1.8米,是西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完整的漆床,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讲述精彩考古故事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成都考古中心还聚焦考古工作本身,向公众解答“何为考古”“考古何为”“考古为何”等疑题。
“这场展览的主角不是文物,而是考古工作本身。”唐淼说。
成都考古中心在展厅里开辟了一整面墙的空间,用于展陈陶片从出土到修复、展出的全过程。刚刚出土的陶片,经过清洗、分类、挑选、拼对、石膏补配、着色等工序后,还原出一件件完整的陶器。在这里,文物的“重生之路”,一目了然。
展厅里另有一面墙,用考古探方的形式,展示着鬲、甗、簋、簠等100多个考古“生僻字”。它们都是一个个可翻转的牌子,翻到牌子的背面,则呈现出相关的文物图片、读音及文物出土地点等信息。
大厅里还有两个模拟探方,直观展示着考古人的工作状态。同时,公众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看到探铲、手铲、量尺、刷子、无人机等考古工具。
“成都考古中心将与博物馆甚至考古博物馆错位发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说,成都考古中心拥有科技考古、文物修复实验室,以及考古数据中心、古建设计中心,将通过全方位的呈现,讲述精彩的考古故事,让公众了解考古,喜欢考古,支持考古。
开展多样社教活动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运行后,将以社教活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公众可关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报名预约参加。
此前,成都考古中心已做出初步尝试。12月12日、13日,202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两场重磅活动在此举行。20余名文艺界人士和数十名市民,作为首批“体验官”先后造访成都考古中心,沉浸式感受成都的千年变迁。
“原来一件文物进入博物馆之前,要经历这么多过程。”一名“体验官”在参加活动后感叹,参加这次活动,了解了文物从发现到展出的过程,了解到许多考古知识和考古工作的不易。
在落成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要依托考古中心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考古成果展、公众考古活动、文化科普服务,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成都典范。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新时代考古工作应积极拥抱社会发展,深挖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推动考古成果的创新性保护、创造性发展。
颜劲松表示,成都考古中心将举行“重走古蜀文明之路”“考古新青年”“成都考古社教行”“考古夏令营”等一系列社教活动,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考古知识、体验考古过程、讲述考古故事,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出田野、走上展线、走向大众,让“考古+教育”模式融入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全民共享。
(本报记者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