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霖教授是中国声乐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家,是近半个世纪中国声乐快速发展的亲历者,是富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开辟者与实践者。他数十年如一日,专注教学,在继承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声乐演唱训练方法和优秀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培养出多位在中国声乐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歌唱家,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声乐教育界的典范。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金铁霖教授在优秀声乐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与他的审美高度和研究深度密切相关,与他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更是密不可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来对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的研究,将他的主要声乐教学法和特点梳理、分析,望与读者分享。
一、金铁霖教授常用的两种声乐教学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感觉式启发教学法
感觉式启发教学法是金铁霖教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和感觉应用于歌唱训练之中,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方便有效;“启发”就是指启发引导。《论语·学记》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学生先自行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启发。
首先,金铁霖教授善于把握教学中启发的时机。比如,通常情况下,对于新来的学生,在听其初次演唱之后,金铁霖教授会要求学生先旁听一至两个月,在旁听期间多次提问并抽查该生的演唱,了解学生对课堂要求的体会和演唱上的变化,再根据情况安排上课时间。旁听,其实就是在酝酿启发教学的恰当时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经过旁听阶段,能够参照教师的要求,反观自己的演唱,产生思考、疑问,这就意味着启发教育的时机成熟了。这时,通过上课来解惑,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是内置的,摸不着、看不见,声乐教学只能以声音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讲声音,学生就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金铁霖教授常用的感觉式启发教学法,其特点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教学,将声乐演唱的感觉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相联系,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引导学生。比如用打哈欠、吸气来体会腔体打开,用叹气来比喻气息的状态与运动方向,用“通道与支点”或“大马路与小汽车”来比喻歌唱时腔体打开与声带闭合的感觉,这些比喻形象而生动,解决歌唱问题的效果显著。“吸气”的提法,既能帮助解决喉咙打开之后的稳定性,又能够引导气息均匀、节省地支持声音;“支点”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演唱者稳定喉器,在字的转换中保持音色的统一,并转移喉部、口腔中多余的力量。
2. 示范教学法与图示讲解
示范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师示范或者展示优秀的范唱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声音的模仿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示范与模仿,也是传统声乐教学法——口传心授的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法更适合对声音比较敏感,模仿能力强,且对声音的记忆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金铁霖教授运用示范教学法,主要是以某方面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为范例进行讲解、分析,进而提出努力方向。比如,在讲解正确的练声方法时,他会要求唱得比较正确的学生上来示范,同时自己讲解,让其他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他还善于通过画图的方式,讲解歌唱“支点”“通道”的位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二、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特点
1. 整体把握,辩证教学
“整体性”思维特征,在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整体观与辩证观是相辅相成的,有统揽全局的高度,才能辩证思考声乐教学,且将其与微观研究并行发展,贯穿于声乐教学的方方面面。
(1)全面评价学生的演唱,辩证对待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金铁霖教授始终保持着一分为二地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每次评价学生的演唱时,都会首先肯定正确、优秀的一面,然后再提出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演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避免一概而论、“一棒子打死”。
声乐演唱本身就是身体整体、协调的运动,其中存在很多辩证关系,比如积极与松弛、打开与集中、高位置与深呼吸等。教师如果忽略其中的辩证关系,只从局部出发,单独强调某一方面,就容易导致学生顾此失彼。金铁霖教授善于从歌唱者身体的整体平衡状态入手,辩证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处理好“大通道”与“小支点”、“上哼”与“下叹”、松弛与紧张的关系,以及用“反向提法”,以气息向下运行,从而获得对声音高位置的反向支持等,始终都贯穿着辩证统一的原理。
(2)强调作品完整性,在对比中表现作品
金铁霖教授注重培养学生作品演唱的完整性。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每位学生第一次演唱时,他都会让学生先完整地演唱作品,再指出演唱中的问题。他要求学生,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唱,就要像站在舞台上一样,要专注于作品的整体把握和对作品的内涵阐释,养成集中注意力、一气呵成的演唱习惯。
再比如,对于作品的把握,金铁霖教授也习惯于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层层递进分析作品,步步深入处理作品。学生演唱新作品时,他首先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构思,再从结构、层次的划分入手,然后再对其重点与难点做分析,最后指出应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于作品的处理,金铁霖教授提出作品处理一定不要表现得过于满、实、躁,而要注意大小、虚实、明暗及连断、语气、心绪上的对比等,要做到“欲强先弱、欲弱先强、欲连先断、欲断先连”。这些都是他的声乐教学中整体观与辩证观的体现。
2. 简洁准确,抓主要矛盾
小琪(化名)是一位新来的学生,演唱的时候声音“掐、挤”明显、喉器位置高,高音时气息脱节,演唱起来很吃力。金铁霖教授并没有给他讲太多的理论,只提了两点要求:放松和“叹”着唱。结果,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该生提喉、掐着唱的问题就解决了。
语言简洁、抓主要矛盾,是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的一贯风格。他在课堂上话语并不多,不急不躁,寥寥几句却一语中的,有效解决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
他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演唱情况,先找到主要矛盾或问题的主要根源,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法,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在提出“三个阶段”理论的同时,他亦指出这三个阶段,往往在第二个阶段最困难且更为重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不自然阶段缩短。 他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非常敏锐,解决问题的语言虽简洁却立竿见影。比如,有一位学生在演唱《红旗颂》时,唱到高音时就往上“够”,声音顶了,漂亮的音色没有出来。金铁霖教授用了一个“向下”的手势,示意学生往下“叹”着唱,马上就解决了问题。当然,这种教学能力与他的声音审美、敏锐的听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他几十年不断探索、实践、积累的结果。
3. 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声乐教学如果违背艺术规律,其结果将是危险的。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地逐步进行,才能实现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金铁霖教授主张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教学。
20世纪90年代初,金铁霖教授将声乐学习的过程总结为“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三个阶段,并指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初学者的训练,要放慢脚步、逐步引导。如果要求过高,学生做不到,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则要强化基本功的训练,一边稳定状态,一边拓展演唱能力。对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则要提高对作品内涵和细节的把握。
金铁霖教授主张教学要“先巩固、再提高”。比如,学生如果刚刚掌握新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因为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刚建立,还没有得到巩固。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再提出新的方法,学生不仅容易达不到要求,而且会把刚刚获得的方法丢掉。 再比如,某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前中支点”来唱,而且,这个方法又使他的身体趋于比较平衡的状态,金铁霖教授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不提及其他支点,而是要求该学生在巩固与稳定的基础上将其运用熟练,直到学生熟练掌握后再提新的要求。
4. 深入浅出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将原本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金铁霖教授的教学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这种“简化”不同于一般的简化,而是在透彻分析问题之后做到的“简化”。比如,学生演唱时气息高,他便提示学生“放松、叹气”,或者“把支点放到脚后跟”,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获得明显的效果。气息高、放不下来,其根本原因往往是身体过于紧张、发僵导致的。身体一放松,支点放下来,歌唱时就不会向上找,气息自然而然就下来了。
再比如,有一次,陈笠笠演唱歌曲《红旗颂》的结束句“在我的心里上升”时音色偏暗,金铁霖教授让她“微笑着唱”,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迅速引导学生把通道调整成“短前通道”,唱出了想要的效果。
5. 因材施教
古人云,“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声乐学生也一样,嗓音条件、悟性高低、专业程度深浅及存在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就是顺势引导、灵活多变,既“教无定法”又“万变不离其宗”,以方法的“多变”应合规律的“不变”。金铁霖教授善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1)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在培养民族声乐学生的过程中,金铁霖教授始终贯彻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要求,但是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对于歌唱基础不好的学生,他会侧重演唱技术科学性的训练;对于歌唱技术较好的学生,则更注重民族性的表现和艺术性的提高。
他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嗓音情况、个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歌唱方法和作品。比如,张也长期以来使用的是“开贴”唱法,音色非常甜美、明亮;王丽达在本科毕业前后是以“后中支点”唱法为主要手段,音色则柔美、大器兼而有之;还有陈笠笠,本科到硕士学习期间主要运用的是“下支点”唱法,善于演唱特色鲜明的作品与具有现代风格的音乐剧选段。
再比如,女高音歌唱家于丽红在师从金铁霖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时,金教授根据其情况运用“开贴”唱法为其调整,使其在声音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金铁霖教授指出,之所以让她用“开贴”唱法来歌唱,主要是因为观察到她原来的演唱方法与“开贴”唱法最接近,因此更利于她的学习,运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金铁霖教授在这里运用的“就近原则”,也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分析优劣,扬长避短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在于顺其自然之性,激发兴趣,做到“成人之长,去人之短”。金铁霖教授常常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将优点不断发扬,成为闪光点,将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他主张平时学习要涉猎广泛,但在参加比赛或音乐会时要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要注意“藏拙”,不要一味追求大作品。关于音乐会作品选择的问题,他指出:“什么最合适,就唱什么歌,不要顾虑全面的问题,以发挥所长为主,扬长避短。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显现出来,用自己的短处和人比,好像什么都会,不仅是暴露了短处,还影响了长处。”
6. 严格认真,精益求精
2005年,陈笠笠当时演唱音乐剧《玉鸟“兵站”》中的咏叹调《我心永爱》,金铁霖教授引导她一遍又一遍地分析作品层次,推敲表现手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达到了理想的演唱效果,作曲家当时给陈笠笠的评价是“比预想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金铁霖教授对学生的演唱技术和作品的处理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他指出,对待作品,不论大小、难易,只要唱,就必须认认真真,一定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他常常对学生说:“一定要杜绝平庸,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符合审美要求,合乎情感逻辑的基础上,争取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7. 关爱学生,鼓励为主
教师关爱学生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还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和谐、愉快,提高学习效率。金铁霖教授特别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演唱心理。“有志者事竟成”“好饭不怕晚”等都是金铁霖教授经常鼓励学生所说的话。学生参加比赛时,他总是设法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他说:“年轻没有失败,敢于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只要把自己的真正水平发挥出来就是成功,只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而已。有个好结果就是锦上添花,没有获奖也不要气馁,再接再厉。”
比如,在选择练习或演唱的作品时,金铁霖教授常常通过协商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作品。他还经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演唱时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就可以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就能长久保持,自主性也能得到更好发挥。
他不主张对学生的天分高低与前途下定论,更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注重后天的努力与积累。他指出,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有的学生看着似乎没有突出的优势,但是一旦他的思想有了变化,又付之于行动,就会有所收获。
结语
总而言之,金铁霖教授教学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对声乐演唱规律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更是他在教学中能够辩证思考、化繁为简、灵活运用的结果。虽然已是“桃李满天下”,金铁霖教授却依旧热情、积极地忙碌于教学一线,风雨无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为中国声乐梦而努力,只要还能教,我的探索就不会停止,要继续前进、发展......”我想,这种对中国声乐无以言表的热爱,与锲而不舍、超越自我的学术精神永远都是我们见贤思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