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观众看《七人乐队》,绝不会感到陌生。

过去几年,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家乡》再到《我和我的父辈》,短片拼盘成了影院里的常见菜,观众一开始看还觉得新鲜,看得多了,甚至有些厌倦。

但《七人乐队》虽然也是短片集电影,却终究有所不同。


(资料图)

不同在创作者本身以及其地域特点。

我们大可以给《七人乐队》起个别名叫做《我和我的香港》,这部电影分七个短片,包括了洪金宝导演的《练功》、许鞍华导演的《校长》、谭家明导演的《别夜》、袁和平导演的《回归》、杜琪峯导演的《遍地黄金》、林岭东导演的《迷路》,以及徐克导演的《深度对话》。

七位极具代表性的香港大导演从50年代拍到未来,十年又十年,一人一个篇章,拍香港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值得一提的是,原计划吴宇森也会参与这部电影,可惜因身体问题作罢,如果吴宇森能参加,影片就不会叫《七人乐队》了,本来的名字是《八部半》,致敬费里尼那部经典。

不管怎样,虽然少了吴宇森,也没有墨镜王和周星驰等重要的导演参与,但《七人乐队》的导演阵容,已经算得上是香港电影的大半壁江山。

简单先说说几位导演吧。

洪金宝是功夫巨星,也是顶级武指,是香港功夫片开宗立派的人物,大哥大这个称呼说的不只是江湖地位,也是影坛成就,他当年拍《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作为功夫喜剧,比《醉拳》还要早一些,当然,对于他导演的身份,内地观众最熟悉的还是他和师弟成龙的几度合作,比如《福星高照》和《一个好人》。

许鞍华的地位无需多言,华人第一女性导演,拿过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金像奖和金马奖更是拿到手软。香港电影新浪潮,她是旗手之一,从《投奔怒海》起步,到后来的《女人四十》、《千言万语》、《桃姐》等电影,部部都是香港影史不可不提的经典。关于许鞍华个人,推荐大家看看文念中导演拍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也是入选了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

谭家明导演,很多人可能没那么熟悉,他也是引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间从TVB起步,后来离开电视台拍了《名剑》奠定了江湖地位,八九十年代,张国荣主演的《烈火青春》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后来王家卫拍《阿飞正传》,就是请谭家明做的剪辑,如果没有谭家明,王家卫可能还需要再多摸索一段时间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影像风格。谭家明最为观众熟知的作品应该是郭富城主演的《父子》,当年拿到双金最佳影片,推荐大家看完整时长的版本。

袁和平不用多说,天下第一武指袁八爷的名号世人皆知,享誉中外,他做导演,拍的大多是功夫片,最有名的当然是《蛇形刁手》和《醉拳》了,近年来的作品大多口碑一般,他最适合做的工作,还是动作指导,与李安、王家卫、昆汀、沃卓斯基姐妹等大导合作,都产出过经典。

杜琪峯不需要我来介绍,只说一句,如果我的硬盘只够存一位香港导演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杜琪峰,他就是香港电影本身。

林岭东已经去世了,提起来还挺伤感的。强调一点,他绝非吴宇森的平替,他巅峰时期的作品,《龙虎风云》、《监狱风云》、《学校风云》这几部,部部牛逼,部部经典,说香港电影的特点是过火癫狂,林岭东的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点。

徐克可能是这些导演里在内地拍片最多的一位了,大家都很熟悉,从新艺城时期开始,他就是香港电影的标杆,以一己之力推动香港电影以至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徐老怪功不可没,而他本人的才华与想象力,也称得上一个“奇”字,少了徐克,香港电影可能就会缺少那抹最迷人的邪气了。

铺垫这么多,想说的就是一句话,这些导演能聚在一起拍一部电影,对于影迷来说,是太难得的事情了。

哪怕是作为一场以告别为主题的仪式,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赴约。

影片上映两天,受排片制约,票房将将超过百万,还是挺令人感到惋惜的。

如果你对香港电影有情怀,对这七位导演中的某些人有好感,那么还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的。

毕竟,林岭东再也不会拍电影了,杜琪峰上一次正儿八经拍电影还是16年的《三人行》(向佐那部不算数),徐克也很久没在香港拍片了。

而这些导演,也真的年纪都大了。

当然,情怀归情怀,评价还是得客观。

尤其是对于这些成就高能力强的名导,我们更应该秉持更严苛的标准来看待。

七部短片,最好的是杜琪峯那一部《遍地黄金》,其次为徐克的《深度对话》,其他人的作品,都算不得上乘。

有人态度敷衍,有人能力有限,有人能力有限还态度敷衍,有人想说的话挺多却不敢好好说,也有人在无奈中只能自废武功打温情牌。

一部一部简单聊聊吧。

洪金宝无疑是最偷懒的。预算有限我理解,拍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部《练功》,与其说是部要在大银幕上播出的电影短片,倒不如说像是个晚会上的武术小品。

要故事没故事,要表达没表达,根本没动脑子去拍,洪金宝自己可能也觉得尴尬,亲自出镜说了句“往事只能回味”强行点题,倒是把我逗笑了。多说一句,想了解于占元的故事,可以看罗启锐导演的《七小福》,主演正是洪金宝本人。

许鞍华的《校长》比洪金宝那部就强多了,但还是有佳句而无佳章。许鞍华拍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校工与校长的互动,都有妙笔,温情细腻,是高手水准,温情之外结合悼亡伤逝的剧情,便更增怅惘了。

但可惜许鞍华也只能拍出文人气极足的悼亡情绪,故事是老套的,人物是空洞的,吴镇宇演技再好,也救不回来。拍六十年代,如果能多一些时代印记这个片子会好很多,许鞍华当然明白,但想拍和能拍是两码事了。

谭家明的《别夜》电影感最强,算是最有致敬胶片时代效果的一部短片,但出彩之处也只在于镜头语言。这位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早年间就受法国新浪潮电影太多影响,如今依然未曾改变。

《别夜》拍得凄美,但文艺腔过重,故事本质上又与青春疼痛小说无异,很容易让观众不耐烦。我明白谭家明是想借爱情故事做隐喻,但拍片不是有隐喻就高级,太直白的隐喻反而愚蠢。王家卫拍《春光乍泄》也有类似隐喻,就高明太多了。

演员倒是表现都不错,余香凝很有潜力,演男主角的吴澋滔正是当年《父子》中郭富城的“儿子”,当年的表演极为惊艳,还拿过双金最佳男配角奖的。

袁和平是一流武指三流导演,拍文戏短片,他玩不了花样,四平八稳拍亲情故事,不差,但也没多少惊喜。最值得称道的是元华的表演,年纪大了,包租公成了龟仙人,几个表情,便能赚到观众的眼泪。

把袁和平这部《回归》放在《我和我的祖国》里不会有任何违和感,或许比薛晓路那部还要强一些,绝对够主旋律,够正能量,最大的优点是烟火气还在。

杜琪峯则是真正动了脑子去拍的,他也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一个精巧的电影短片。要故事有故事,要主题有主题,类似《夺命金》的选题,拍的是贪婪与恐惧,完成了对零零时代的回溯,也具备了对当下的表达,有时代特色,也有香港特点,同时也没忘记个人风格的彰显,那个经典的杜氏站位出现的时候,银河影迷怎能不心潮澎湃?

杜琪峰选用的几位演员也完美适配他的风格,在新生代香港女演员里,我很看好伍咏诗的发展。

林岭东斯人已逝,批评的话本不该多说。但这部短片,愤怒了一辈子的林岭东不发火发起了牢骚,就不够有力了。这部《迷路》其实也是悼亡题材,悼亡的是逝去的城市,立意很不错,但呈现蛮糟糕的。非线性叙事并不新鲜,重点放在拍代际冲突上却很老套,车祸作为反转也太不高级,最后的鸡汤说教,就更令人反感了。

徐克最后这部《深度对话》我是很喜欢的。徐老怪玩性大发,一边致敬一边恶搞,对话是有趣的,情节上也有接二连三的反转,仔细想想故事内核,还有些苍凉的恶趣味在,荒诞感够足。

说它只是半部佳作,是因为绝顶聪明的徐克拍这种短片太容易了,太取巧了,知道是由他拍未来这一部分时,我原本期待他的想象力能给我更大的惊喜,毕竟他拿到的题材,要对标的是那部以陈奕迅代表作为名的金像奖最佳影片。

就《七人乐队》的整体质量来说,综合起来,10分满分,我可能会给到6分到6.5分之间。单评的话,其中杜琪峯可以拿9分,徐克8分,许鞍华7分,谭家明6分,袁和平6分,林岭东5分,洪金宝4分。

当然,哪怕是说了很多批评的话,我依然认为《七人乐队》是部值得被讨论值得被看到的电影,毕竟,很多票房更好的院线片其实并没有多少讨论价值。

走出电影院,我听朋友说《七人乐队》还会有续篇,由年青一代的香港导演们来拍,我数来数去,七个倒是能凑到,但分量比起前辈,就差上许多了,或许“传承”二字,正是香港电影生死的命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