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事。

微信聊天间隙,朋友突然扔进来一串无名链接,并激烈附文:

“做完快点告诉我结果,我猜你是XXXX!”

点开一看,是 MBTI 测试(16型人格测试) 。苦思冥想地答完 N 道测试题目后,得到了一个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分类结果——

这玩意的风靡程度,颇有取代星座、血型,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算命学”翘楚的势头。

MBTI 或成新·商业宣传大法

一夜之间,微博首页飘满了相关梗图,各大品牌开始用 MBTI 作宣传,连推荐电影都要写上“INFP必看影单”……

这套存在已久的 MBTI 测试,不知为何突然就变成了“网红测试”。

连那些平时连星座、生日都记不住的人,这次都牢牢记住了自己复杂的“人格类型” (比如我) 。

测过之后,类似“加密对话”纷至沓来……

*这里插入一条“个人建议”:

INFP患者易独自共情过度以至“替代性创伤”。建议各位最近尽量少看新闻,照顾好自己。

“翻红”的互联网算命学

以免有人不了解 MBTI,我们先肤浅、简单、刻板地 get 一下这些英文字的大致意义——

第一个字母,E或者I。

这个很好理解。E比较外向,I则内向。

第二个字母,S或者N。

S,是实感型。通过事实与经验来解决问题,是比较踏实的现实派的人。

N,则是直觉型。顾名思义,是依直觉行事的创新派的人。

第三个字母,T或者F。

T是思考型,F是情感型。

通俗化理解一下,就是一个讲究逻辑为先,一个则认为共情为先。

第四个字母,J或者P。

J是判断型,喜欢制定计划,有条有理,遵守规则。

P则是感知型,不喜欢受计划的拘束,一切顺其自然,开放灵活。

……

最后,组合在一起的四个字母,就成了你的 MBTI 人格类型。

整整 16 种人格,每一类都有着专属的代称与特点。与“出生即结果”的星座占卜相比,它似乎显得更加细致且科学。

嫌种类太多,记不住?

没关系,各类型的网友们以 MBTI 为蓝本,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网络热梗图——

比如,联合前不久流行的“小狗文学”。

随着狗勾“受人类欢迎程度”的与日俱增,许多人开始“拟狗化”,渴望以小狗的态度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世界。

于是,有人把这种性格对照上了 MBTI 的某类人格——

外向开朗的,直觉行事的,共情丰富的,顺其自然的 ENFP。

这不就是“人型快乐小狗”吗?

由于 MBTI 测试题内容足够细化,梗图也会出现一些十分详尽、细致的心理描写。

同样以 ENFP 为例。

TA 们上班下班,工作娱乐,对待朋友,微信聊天时,内心里那些犄角旮旯的小想法,都被这些梗图精准表达了出来。

单人之外,还有不同人格之间不同的互动形式。

这些延伸而出的、具体且精准的梗图,或许才是某种程度上助推 MBTI 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算命学”的主要原因。

enfp 与 infj 的“相处之道”

这也是许多人相信,并喜爱谈论 MBTI 人格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希望陌生人可以通过这些“仿佛监视我的内心”的描述,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省去一些无用的社交成本。

毕竟现在的生活忙碌又寂寞。我们既没有时间广泛社交,又渴望着精神交流。

毕竟有些时候,它看上去真的也“讲得很准”。

于此,MBTI 之风全方位多角度地刮了起来。现在甚至出现“简易版”MBTI 测试。

嫌题目太多,懒得测?只用回答四道题,五秒钟就能知道你是什么人格——

“你在学校里受欢迎吗?你喜欢运动吗?你数学好吗?你的房间干净整洁吗?”

惊人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做出了与“完整版”测试同样的答案。

你的答案也和“完整版”相同吗?

“我们在寻找人生的坐标点。”

许多人认为,MBTI 的测试结果准得惊人。但“是否准确”其实并不是 MBTI 走红的真正诱因。

MBTI 测试早在五六年前,甚至更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几年以来,它的题目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准确度亦然。

那么,为什么五六年前的 MBTI 没能获得大范围的讨论度,而如今却成了现象级的测试题——至少站在了交友软件简介内容的“鄙视链顶端”呢?

交友平台简介自带四个字母,或成一大“潜规则”

MBTI 火爆的背后根源,与“星座学大师”陶白白的走红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它似乎比星座文化更加科学、也更加具体,这一点正好符合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新鲜诉求。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中,一切都在不断进化,而我们不得不顺从接受这种“进化”。

无论是好的部分——渴望更加具体的、全方位的了解他人,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

还是坏的部分——工作生活越来越快节奏,无法静下心来与人满满相处……

两边的“进化”都在攀升,逐渐越离越远。这种个体无法根治的巨大矛盾,将我们留在了原地,留在巨大的焦虑与迷茫之中。

MBTI 的出现,成为了缓解焦虑的新兴方式。即使它已并不新鲜,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显然是现在,而不是五六年前。

但当它逐渐成为一种与星座同样普及的测试形态时,似乎平衡了“高效”“具体”两个矛盾的方向——

只要花上一阵子做完这项题量较大的测试,就能获得这个“一劳永逸”的进化版社交工具。

我们始终需要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切口”,尽可能精准的。于是才从血型、星座、星盘,一步步信到了 MBTI 人格类型。

即使它只是一个大概的结果。

即使人从来都是多元化的、流动的神奇物种。

即使我们心里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该是对暗号与“报菜名”。

它更像是一个扶把,有了总比没有时更放心。

世界太大,个体太小。

有时候,随随便便刮起的一阵风、扬起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会改变一生。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急于为自己找寻一个足以自我说服的“论据”——

比如,“我是射手座,我热爱自由,生来就应当打破拘束。”

于是面对制约与拘束,我们有了更强烈的驱动力,去反抗。

比如,“我是INFP,我适合情感丰富的职业,艺术类可以是我的人生方向。”

于是面对人生抉择时,我们更愿意坚持这份“冥冥中”的勇气。

这个从星座到 MBTI 的“迷信”过程,更像是寻找“人生坐标点”的过程。

什么是横轴,什么是纵轴?

这些“标准”也在我们的不断进化下,同频率地不断进化着。

它尚未被确凿地铆定,但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探寻自己。

或许与不断革新的方式相比,这个亘古不变的方向才更加重要吧。

世界的可探究性无穷无尽,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也瞬息万变。

无论是 MBTI,还是星座、血型以及各式各样的测试,都只是生活的工具。完全确凿无二的故事是属于死物的,人事从来流动,没有确定性可言。

人生不只是一份测试量表,一本星盘分析书,一条笃定的结论。

测试的数据与结论,无法代表鲜活不一的自己,更不该对我们形成任何桎梏。

不管拥有何种人格,哪类星座,什么血型——这些都只是我们表层的外衣。

热爱探究自我的人,愿意一次次、一遍遍确认这层外衣的模样。这并不是什么错误选择,但也没有那么隆重与笃定。

无论何时,都请记住:

你是立体的,多元的,独一无二的。

你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

你相信星座占卜吗?

你相信 MBTI 人格测试吗?

评论区,等待你的观点。

作者:杜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