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个上热搜的事我一直没聊——
周深和GAI改编蔡依林的《玫瑰少年》,因不够尊重歌曲原意,引起批评。
即便被粉丝的控评占领,依然不难看出大众的满腔怒火。
为什么一个翻唱能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玫瑰少年》是蔡依林2018年的作品。
有感于因校园霸凌身亡的台湾少年叶永志的悲剧故事,她策划了这首歌曲,唱的是和叶永志类似的边缘群体的艰难处境。
总而言之,这是一首献给少数人的赞歌。
但在周深和GAI的改编版中呢?
改编版的《玫瑰少年》删掉了原词中极其关键的,暗含叶永志名字的一句——
永志不忘记念
《玫瑰少年》本就是为永志们诞生的,删掉这一纪念,还算改编的合理范畴吗?
这首先就亟待商榷。
另外还有部分网友,将目光落在了改编版的内涵上——
新的填词是昂扬向上,什么“虎豹龙胆”,什么“扣动扳机”。
但,这符合边缘群体的生活境况吗?
尤其对比原版歌词,新版《玫瑰少年》分明已经严重偏离了原作哀伤、甚至带着控诉意味的基调,变成了又一首俗套的励志金曲。
谁把谁的灵魂 装进谁的身体?
谁把谁的身体 变成囹圄囚禁自己
乱世总是最不缺耳语
哪种美丽会唤来妒忌
你并没有罪 有罪是这世界
这便是这版翻唱的另一个争议点:它不但抹去了叶永志的名字,还抹去了永志们的艰难经历。
飘不喜欢扣大帽子,但在我看来,新《玫瑰少年》的错误并非小事。
华丽的高音、激昂的说唱和全场观众的泪水构成了一场多数人的狂欢,但其中又隐隐包含着一种残忍——
我们再度忽略了不应被忽略的少数人。
在热搜降温,许多人已经忘记这一茬,乃至默许了这一残忍之时。
回过头再来聊聊这件事,或许才更是时候。
为什么新版《玫瑰少年》的改编是错误的?
我们还得先从这首歌的灵感来源,“玫瑰少年”叶永志谈起。
这是每每讲起都让我忍不住鼻酸的故事。
其实,叶永志本只是台湾屏东的一个普通初中生,若非要说有什么“不普通”,那就是他个性——
举止温柔,外型秀气,喜欢一些刻板印象里,女孩子才喜欢的事情……
他也是一个与大众认知里的男孩形象不大一样的少年。
而这份不像,让他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脱离具体情境,我们中多数人大概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
但在学校的环境里,尤其还是在20年前,叶永志必定会是最受欺负的那类孩子。
不用想也知道,校园霸凌从来没离开过叶永志的生活。
同学们最爱对他开的“玩笑”,是把他拽进厕所里脱他裤子检查性别,至于嘲笑、辱骂、威胁乃至殴打更是家常便饭。
叶妈妈说,叶永志曾写过一张纸条给自己——
妈妈你要救我
这个15岁的少年,由于自己的性别气质就不得不生活在无尽的恐惧里。
然而,或许只当作小孩间的小打小闹,又或许纯粹对学生关心不够,校方在当时并没有处理这恶劣的霸凌行为,哪怕叶妈妈多次反映,依旧放任自流。
这种放任却终于酿成悲剧。
2000年4月20日的下午,因为害怕下课上厕所被欺负,叶永志与平时一样在下课前几分钟举手示意,去了卫生间。
然而,他却再也没有回到教室。
等到叶妈妈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陷入昏迷,当时他口鼻流血不止,仅存微弱的呼吸,裤子拉链是被拉开的状态。
当日凌晨,叶永志不治身亡。
故事讲到这里,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在哀伤深处,往往又透出人性的光辉——
叶妈妈。
儿子的逝世,让她决心化身斗士,拼了命去为孩子找回一个公道。
而在追索真相的同时,她渐渐发现了另一个现实:和叶永志类似的少年,远不止一个。
他们都在经历着歧视、排挤,因为性格和气质吃尽苦头。
有一个高中的学生写信给我
他说他能活到今天是一种奇迹
叶妈妈选择站出来,她走上街头、登上讲台,讲述叶永志的故事,也呼吁人们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怀。
从此,叶永志的遭遇不再是单单是悲剧。
因为叶妈妈的斗争,他已然成了推动大众反思、尊重少数群体的标志性人物,而“玫瑰少年”这个词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花费如此多的笔墨讲清《玫瑰少年》背后的故事,不只是为了还原被抹去的叶永志的本来面目。
更重要的是,这为我们划定了这首歌所献给的对象——
性少数群体。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便不难看出,这不只是一次单纯的改编。
严格来讲,它甚至可以算作一次针对边缘群体的“文化挪用”。
文化挪用,指的是将原属于其他国家、种族、群体的文化,剽窃来为自己牟利。
比如迪士尼翻拍《花木兰》这个中国故事,或是其他人种扎脏辫这种典型的黑人发型,都是典型的文化挪用案例。
而在我看来,这一指控对于新版《玫瑰少年》并不算严厉。
文化挪用让人不适之处在哪?
其一,它往往是对弱势群体所剩不多的珍贵之物的强行窃取,这是对他们利益上的损害。
其二,受益的优势群体往往还会得意洋洋地四处炫耀战利品,这又会带来精神上的羞辱。
而这两点,新版《玫瑰少年》完全符合。
先看看GAI在开始这次糟改前的发言——
对于《玫瑰少年》这首歌来说
我和深深都觉得有很多的故事
和我们自己的经历还是挺像的
周深的部分我尚可理解。
从小因为声线女性化、身材矮小遭受校园暴力的他,的确与叶永志有相像之处。
但GAI呢?
首先,他在学校里就很“江湖气”。
其次,他本身似乎就是一个性别偏见很大的人。
从以往的采访中不难看出,GAI对哪怕沾了一点阴柔气质的男性都带着不屑与轻蔑。
那么,他的经历可能和《玫瑰少年》的故事有任何相似之处吗?
我倾向于给出否定的回答。
当然,我可以接受说他的人生中也有过被轻视被欺压的过往。
可类似的过往又有哪个人没有呢?
要知道,我们多数普通人所遇见的困难,与社会地位先天不足的少数群体所经历的往往是很难同日而语的。
“叶永志们”所走的从来不是大多数人所走着的大道,而是一条更加凶险坎坷的暗路,而这也是我们呼吁关爱弱者的根本原因。
而当你把这种坎坷曲解为“追求音乐梦时遭受的白眼”式的委屈——
很抱歉,这不单是对他人痛苦的矮化,更是对他人生命的极大侮辱。
这种逻辑,本质上和那些诸如“男性在职场上也会遭受歧视,女性没资格卖惨”的滑稽论调没有分别,更给人一种“虽然他失去了生命,我追梦也挺辛苦”的残酷。
且即便我们再退一步,不去审查谁有没有资格唱这首歌,也不去衡量两种人生何者更沉重。
剥夺弱势群体“被看见”的权利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无法容忍的。
《玫瑰少年》的重要之处正在于,它所讲述的是属于极少数人的故事。
歌曲所讲述的灵魂被身体所困的无奈、因性别气质被霸凌的痛楚,是华语音乐里相当少见的题材。
华语乐坛有几首类似主题的歌?但献给多数人的励志歌曲又何曾缺少过?
因此,这种被看见的机会对于一直生活在大众盲区的少数群体而言,实际上是极其稀缺的资源。
改编版有一段新编的词尤其让我感觉刺眼——
玫瑰少年在我心里
睁眼看着我们一路怎么来的
随便他们贴上什么样的牌子
它把“玫瑰少年”表达成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懦弱面,于是也把这一叙事普遍化、寻常化了。
由此,叶永志的故事震撼人心、警醒我们反思的力量,也将被削得一点不剩。
正如女性的困境不是所有人都会遭遇的小麻烦,底层人民的贫苦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缺钱花,玫瑰少年的不幸,也不会是放之天下皆准的励志素材。
将弱势群体的叙事拿来给优势群体消费,这就是赤裸裸的挪用。
恰如飘前文所说的,我们实在不缺另一首成功学金曲了。
作为对性少数群体为数不多的记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玫瑰少年》维持原样,至少也该像其他的翻唱一样,留住叶永志的名字吧。
这真的有很难吗?
归根结底,其实这事儿一点不复杂。
一次不讨巧的改编,一次方向走偏的致敬,甭管有心无意,都是板上钉钉的过失。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大奸大恶,只能说许多人对于边缘群体确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但在娱乐圈里,一个社会议题被正视还有更大的阻碍:粉圈。
当沾染上许多非理性的辩白和偏袒,本身并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面目模糊。
面对铺天盖地的对明星的批评中,不少粉丝选择了辩护反击,而其中最典型的是这一种说法——
简而言之,粉丝们同意《玫瑰少年》是一首献给少数人的歌,但他们也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是少数,而不限于性少数群体。
被挖掘的证据,是原唱蔡依林也曾这么表达——
叶永志提醒了我
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种少数
但得出任何人都有权被《玫瑰少年》歌颂的结论,却是相当站不住脚的。
举未必恰当的例子——
西方人可以因为自己也有逆境,就把“反对歧视亚裔”篡改为“反对歧视亚裔和白种人”的吗?
男性可以因为自己也有弱势的时候,就和女性一同分享MeToo运动吗?
之所以说不恰当,是因为种族、性别问题各有各的复杂性,难以等同衡量。
但此类议题却有一个相同的逻辑,即,特意赋予弱势群体的优待,是不应该被随意分享的。
之所以强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少数人”,是为了提醒我们以更多的同理心去理解弱势者。
而绝不是让我们可以恬不知耻地随意以弱者自居,享受了本不属于我们的关照。
更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天大的福利或恩典,而只是一首歌而已。
“玫瑰少年”一词,源于法国电影《玫瑰少年梦》。
主角卢多同样是个特别的男孩——
喜欢裙装。
最爱玩洋娃娃。
甚至还天真地想嫁给自己青睐的男同学。
在一开始,人们都觉得这是幼童无伤大雅的玩闹。
但渐渐地,周围的人态度变了。
同校学生的家长们害怕他带来不良影响,一齐写了投诉信给校长。
同窗的男生们,开始将拳头对准他。
甚至连一向对卢多呵护有加的妈妈,也失去了耐心。
卢多始终没能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随着自己的天性生活,带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天真幻想和希冀,却被视作异端、怪人,甚至被亲人指责扰乱了生活。
但卢多真的做了多过分的事吗?
他唯一想要的,不过是无需改变自己,亲友们也能继续爱他。
爱,对于许多边缘群体来说是太过稀缺的资源。
在我们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也不十分打紧的善意,在他们而言都是要值得敝帚自珍的优待。
在改编版《玫瑰少年》的现场,听众们有的群情激昂,有的大声跟唱,更多的是热泪盈眶。
证明这一版的《玫瑰少年》的确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但,这份鼓舞本不应是属于我们的。
这旋律原来献给的是主流之外的无助者,这歌词原本讲述的是受尽欺凌的羸弱少年。
《玫瑰少年》的价值,应该提醒我们去看见我们看不到的隐痛,而不是让我们先为自己而感动。
它阐述的本是“不强”的姿态无罪,而非我如何变成强者,我如何天生是强者。
不要压榨别人仅有的话语空间,挪为自己听出耳茧的“输出”。
一朵玫瑰,绽放在少年的墓碑前。
和成为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强者妆点,意义永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