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艺术照。红木屏风,青瓷花瓶,窗花图样的沙发布。墙上挂着巨大的毛笔字,“孝”。
母亲身穿旗袍,女儿跪坐捧茶,父亲一脸欣慰。
这是皮克斯新作《青春变形记》的开场第一幕。
“我家的首要规则?孝敬父母。”
“他们是至高无上赐予你生命的人,含辛茹苦给你一个栖身之所。 作为回报,你至少能做的是, 有求必应。”
“但如果做得太过,可能会忘了尊重自己……”
嗯,听上这几句就知道。
这部出自奥斯卡中国女导演之手的作品,是一个映照真实亲子关系的“中国式故事”。
一眼看去,女主角美美似乎是集结了所谓“刻板印象”的华裔角色——
以孝为先,吃苦耐劳。每天都早早回家,帮母亲打扫宗祠的卫生。
成绩优异并热爱数学,“卷”到在公交车上奋笔疾书写数学卷子。
在校管乐队毫不意外地学习长笛,并表示:“已经初中二年级了,我可没时间瞎耗。”
以及对待“情窦初开”的态度——
被母亲发现且被狠狠打压,她逐渐对“性启蒙”羞于启齿,自我反思。
不过,这部作品并不只停留于“刻板印象”。
塑造它,本身就是为了用一种轻快的、蓬松的方式去破除。
比如,利用海报上这只红色熊猫——
美美的家族世代继承着“变身”能力: 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变成巨大的红熊猫。
而在这部作品里,“红熊猫”代指的是情绪压抑,是少女“初潮”, 甚至 还是 女孩自我意识的崛起。
《青春变形记》
被“母爱”唤醒的野兽
在这只红色熊猫出现之前——
美美,长期处于母亲“为你好”的强势控制之下。
她对此并无异议,或者说,尚且年幼的她无法分辨其中对错。那些美美自认为“想做的事”,其实都是母亲为她下的决定。
电子宠物机,DNA动了……
放学路上,美美因和朋友们打趣寒暄而迟到了十分钟——
母亲捏着美美的脸左看右看,“你怎么迟到了?你受伤了吗?饿了吗?”
不管小孩是否回复,随手塞进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发问:“今天的课怎么样?”
身体状况,学习成绩。母亲唯二关注的事。
等到美美拿出满分试卷,她得到的夸奖与赞美则是:
“真是我的小秀才! 今天是优秀学生,明天就会是联合国秘书长。”
“我们的祖先会以你为荣。”
这时,美美本能地因夸赞而快乐。
当她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乐队时——
一旁的母亲脸色不屑,美美立刻改口,“不是我,是学校里有些孩子喜欢他们。”
言下之意:我知道“不务正业”地追星,不是现在应该做的事。
母亲自然联想到了她的朋友,随口评价:“你是指米莉娅姆?那个女孩很奇怪。”
这样的“评头论足”令美美感到不适,但这时的她尚不明白之中原因。
直到她情窦初开,暗恋上了隔壁超市里负责收银的帅哥,戴文。
美美把对方画在了笔记本上,甚至臆想了许多二人亲密接触的画面。
然而 ,进门送点心的母亲直接翻看了女儿的笔记,对这些画作后反应极大。
不仅抢夺并撕坏了女孩的笔记本,甚至立刻找到男孩,指着他的鼻子将之吼作“坏人”。
那些充满了女儿私密想象的作品,也被当作对方“影响到纯情少女”的证据,展示给所有人看。
丝毫不考虑女儿的主观感受,自顾自地做完这一切后,她说:“幸好我在这里,那个坏蛋不会再骚扰你了。还有什么我应该知道的事?”
女孩捏紧拳头,强颜欢笑:“没有,一切都好!”
回到家后,美美羞耻难抑。
这一系列恐怖的崩塌,令她将这份“性启蒙”及其带来了一系列尴尬“后续”,归责于自己:
“你这个小变态,你在想什么?你干嘛没事画那些糟糕、可怕、性感的东西?”
“你是妈妈的骄傲和快乐,不要让她失望!”说着,她把那些画撕碎,扔进垃圾桶。对着镜子发誓:“这种事情绝不会再发生。”
“自我欲望”的火苗,就这样被主动且被动地粗暴掐灭了。
那一晚,她做了噩梦。梦里所有可怕的生物,都长着男孩戴文与偶像们的脸。
本该是一场春心萌动的美梦,现在却成了噩梦。理应代表青春酸涩与爱意的脸庞,却变成女孩“心理阴影”的代名词。
还记得那个“变身红熊猫”的设定吗?
无穷无尽的压抑、尴尬与讨好,让美美在这个 13 岁的雨夜里失控了。
于是,仿佛是在释放某种本能的愤怒。
那个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的“完美女孩”李美琳,一夜之间变成了红色熊猫。
一个处于紧张焦虑、自我压抑状态的女孩,一场有关肉体,亦有关精神的反叛。
“破”的故事,开始。
始于“初潮”的反叛心
电影原名是《Turning Red》。在这个故事里,“变红”其意甚丰。
可以指“中国红”,可以指红色熊猫,可以指情窦初开,可以指压抑的“愤怒”……
结合女主角的年龄,“红色”及呈现方式,亦可以将这些元素糅合,找到一个极具女性成长意味、又包藏万般情绪的寓意——
少女“初潮”。
如果带着这个视角,再看红色熊猫出现之后——
前一天发生了那样可怕的事,第二天女儿在厕所里尖叫,妈妈敲门时问的还是:“你发烧了吗?肚子疼?发冷?便秘?”
尽是生理上的“担忧”,仅此而已。
直到母亲忽然想到一个可能性——是不是“那个”来了?
于是,她压低嗓音问:“是不是初潮?”听到这个猜测,原本想关心女儿状况的父亲猛然停顿,步步后退。
许多女孩的成长生活里,都经历过类似的一幕。
在这一段剧情里,空气间流动的尴尬,躲藏与回避,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
包括之后的……
过量准备一大堆卫生巾,说着“你现在是女人了”的母亲。完全缺席,毫无存在感的父亲。
以及第一次面对“红色”,不得不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对待的自己。
由于不放心女儿,控制欲过强的妈妈跟到学校里,在窗户旁“监视”美美上课。
被发现后,她跟工作人员产生争执,引起全班围观。这时,她冲着教室挥手喊女儿,“告诉他们,我是你妈!”
接着,她掏出了一包卫生巾:“美美,告诉他是因为你忘记了带卫生巾!”
这包卫生巾的突兀出现,让全班同学发出了仿佛看见怪物般的声音。
下一刻,受到剧烈情绪刺激的美美,变成了巨大的红熊猫——
青春期的成长“秘密”,变成了被大声告知天下的“笑柄”。
这之后,惯于接受母亲一切要求,从未忤逆的美美,发现自己变了。
变得无法完全“忍耐”母亲给她的爱。
一些传承,与一些变化
“初潮”之外,“红熊猫”仍有额外含义——寻找自我。并且,这种自我意识的苏醒,是贯穿戏内戏外的。
作品发生在 2002 年,其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时代元素。 比如,书包上的电子宠物机,满墙的家庭大合照,放着翡翠台的老电视……
于中国导演石之予而言,那正是她的 13 岁生活。
电影里,曾经经历了同样事件的母亲,选择将“红熊猫”彻底封印。
在她的心里,“红熊猫”有着黑暗的一面,会破坏一切。只有完全压抑它,才能回归正常生活。
而美美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她或许可以选择和母亲不一样的路。
在朋友们“爱”的陪伴间,属于她的那只红色熊猫始终躺在软乎乎的绒被里——
被包裹,被关爱,被接纳,被亲吻。
比起拒绝、抑制甚至封印,接受体内的“红熊猫”让美美生活得更加舒适,自在。
这样的认知,让她开始探寻真正的自己:
我到底渴望什么?我在热爱什么?我的未来想要成为什么?
故事之内,通过与母亲前所未有的沟通,碰撞与对峙,美美不仅找到了自己的路,还完成了与母亲的和解。
在“红熊猫“的帮助下,她看见了母亲的童年生活。看见曾经的母亲哭着说,“我厌倦了追求完美!我在妈妈眼中永远不够好,对任何人都是。”
一如当下的美美,因“被沉重地爱着”而痛苦迷茫,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却对自己太过苛刻……
反过来,这一次是选择了新方向的女儿,带着被困在竹林里的母亲从少女一步步走向“成年”。
而故事之外,导演石之予给出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的答案。
与美美同样的。她逐渐发现自己与传统文化,与相传相守的规则之间,并非完全是支配与遵从的关系。
我们可以互相“不同”。
进展至此,“红熊猫”便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它既是自己的性启蒙,自己的自卑敏感,自己的情绪。亦是,自我意识的崛起。
2018 年,石之予创作的《包宝宝》作为《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动画,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那部作品同样讲述“母爱”,以及东亚系的亲子关系。
到了今年,她一举执导了皮克斯的首部华人主角的长篇动画,大获成功。
石之予《包宝宝》
无论是东亚亲子关系的重重问题,还是女性成长中的诸多困境……
故事内外的走向,都让人窥见了一抹轻快的光亮。
或许,这些问题确实能在一个浸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里被讨论,被思考,被疗愈。
最终,被重启。
你觉得《青春变形记》如何?
看到哪里,你最有“共鸣”?
评论区等你分享~
作者: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