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 《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18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成果显示,城市健康设施指数领先城市以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为主,深圳位列第一;部分一般地级市表现亮眼,但大部分一般地级市有待改进。全国不同区域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个城市的健康设施状况与其经济发达水平趋势基本一致。
当天,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举行发布会,发布《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
该报告是基于2020年“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总报告的专项研究成果。报告通过创新运用多源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对我国80个主要城市的健康设施规划、建设水平和设施使用情况展开了综合评估,并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城市的整体状况进行了重点梳理,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参会嘉宾合影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供图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表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通过土地利用、交通引导、设施布局和社区塑造等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式,对公众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后疫情时代,将健康要素纳入城市与区域规划,建设更加宜居、韧性、安全的健康城市空间,实现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已成为一道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此次清华团队编制《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旨在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关注健康城市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卓越访问教授、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看来,《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主要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创新:一是强调科学有效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以循证为依据;二是强调数据真实客观,指数的评价以多源大数据为基础,强调利用现实社会的海量数据觉察现象、分析问题;三是强调引领作用,研究成果突出国际对标、中国特色、清华风格;四是强调开放,创新机制推进各方资源协同共享。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介绍了《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成果。他表示,指数聚焦的“健康设施”不单是指医疗卫生设施,还涉及医疗、养老、中医、心理、体育、绿色出行、应急避难等全健康要素,更加强调公共卫生与空间规划的行业交叉与结合。
总的来看,本次发布的设施指数具有评价单元多尺度、评价项目多维度、评价信息多源数据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政府关注统计指标与真实状况之间的显著差异,及时发现城市健康设施的短板。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识别出健康设施水平在不同城市规模、不同经济水平之间的特征,引导不同区域和城市找准改进方向。
《清华城市健康设施指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健康设施水平体现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从总体来看,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健康设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相对领先;各个城市的健康设施状况与其经济发达水平趋势基本一致;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健康设施水平呈“两阶”分布,3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优势明显。
在城市排名方面,深圳位列第一位。杭州、金华、鄂尔多斯、宁波位列第二到五名,昆明、珠海、成都、南京、银川居于第六至十位。
第二,从二级指标来看,核心设施、支撑设施和设施使用结果特征不一。中心城市在医疗、体育、养老等核心设施的供给水平占优,一般地级市亟待加强;东南沿海城市在绿色出行、公厕、应急避难等支撑设施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则较为短缺;在社区医疗使用分担率、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使用方面,全国大部分城市均较好,但东北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健康设施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如全国大部分城市养老、心理咨询、应急避难等设施供给不足,足球场数量与国家规划建设目标缺口巨大,社区医疗使用率偏低。对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来说,大部分城市在养老、体育健身、心理咨询、公交车、公厕等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缺口,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对于长三角城市而言,应重点关注人均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社区健康设施可达性等方面的短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