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来推出191项改革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北京市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再推出12个方面204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企业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这是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12日透露的。
提出12个方面204项改革任务
12日公布的《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被称之为营商环境3.0版改革。负责人表示,北京在2018年3月推出1.0版改革、今年2月份出台2.0版改革,推动了北京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大幅跃升至31位,而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78.2分,相当于位列全球第28位,超过日本东京。
负责人指出,3.0版全面对标企业和民众需求,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从总量上看,1.0版、2.0版推出了191项改革措施,3.0版改革提出了12个方面204项改革任务,数量超过前两版总和,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让市场大门更开放
负责人指出,3.0版改革对标国际前沿和中国最好水平,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建设、“四减一增”(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增加政策透明度)、事中事后监管、政务科技场景应用和法治建设这七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改革将让市场大门更开放。负责人表示,3.0改革继续围绕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继续在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推出11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优化完善“e窗通”平台,实现企业可在“e窗通”平台随时办理营业执照、涉税事项、社保、公积金和银行开户等开办业务,减少企业重复跑动和材料提交;在海淀区在海淀区积极试点区块链技术,实现企业注册地址自动核验,进一步提高开办效率;探索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办理不动产登记,试点实行“智能秒批”,彻底改变百姓连夜排队、现场取号、多次跑路的现象。
让投资贸易更便利
北京市还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让投资贸易更便利。负责人表示,经过前两轮改革,北京市在建设项目审批和物流通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改革继续以“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为重点推动流程再造,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跨境贸易等两大重点领域推出18项改革措施,持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贸易环境。比如,加快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按照政府公布的标准作出承诺,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蓝图”各部门共享共用,为投资主体提供查询渠道,缩短企业选址、设计和部门前期研究论证时间,加快投资项目落地;持续优化通关服务,推行以概要申报、完整申报为主的进口货物申报模式,企业不需要一次性提交所有的申报信息及单证,仅凭提单概要即可申报提货,后续补充完整信息,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等。加强要素供给保障,让资源配置更高效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北京将围绕信贷融资、市政设施接入、招标投标等三大领域推出36项改革措施。比如,搭建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设立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等,解决信息不对称、收集信息成本高的问题,提高审贷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逐步扩大用水用气“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对象和范围,让更多企业受益。
北京还将进一步加强信用和法治建设,让市场环境更公平。负责人指出,3.0版改革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两大领域推出44项改革举措。比如,探索开展差异化监管,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数,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及时纠正;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实施“信易+审批”等“信易+”示范项目,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为守信者提供便捷服务。
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
为最大限度的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此次改革还围绕知识产权、境外投资、人才保障、创新孵化等方面提出45项改革措施,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助力企业不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比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建立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帮助企业快速查找国外知识产权制度、重点产业产品和优质服务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不足、服务成本高的问题。再比如,加快国际化高端要素聚集,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大幅压缩外籍人员居留许可证、工作许可证办理时间,分别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和11-13个工作日,对“高精尖缺”外国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北京将建立常态化的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建言机制,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在京更好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完)(记者 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