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高中生缓解心理压力,深圳市教育局近日答复市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已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开设每两周1节班级心理活动课等,高标准建设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确保非上课时段每周开放不少于10小时。下一步,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检查,重点督查学校心理教师配备、辅导室建设等工作情况。


(资料图片)

代表建议学校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

高中生是青少年中很特别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学业、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的巨大压力,出于对巨变社会未来的懵懂中,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巨大的反差,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极度敏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发展、家庭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深圳市人大代表陈琳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74份问卷,有效问卷为74份。据报告显示,选择压力来源于学习任务的有59人,占79.73%;对未来担忧的人有51人,占68.92%;朋友间关系的有34人,占45.95%。由此得知,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处理人际关系压力较大,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与认知,对自我未来的道路规划较模糊,不清晰。

报告显示,选择向好友诉说的人数为44人,占62.16%;独自消化人数为35人,占47.3%;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的仅有7人。由此得知,高中生在面临各种压力与心情不畅时,更愿意独自消化与向亲近好友诉说,而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的只占少数。但高中生和非专业人士均没有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无法在心理问题上通过专业的方式解决问题。

为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帮助高中生明确对于未来道路的规划,市人大代表陈琳在去年“两会”期间建议,学校应完善高中生未来生涯规划课程,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寻找自己的目标,减少因对未来未知的忧虑。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入校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让学生与各界人士接触,增强对社会的了解,进行多方面尝试,找到自己的目标规划。

另外,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在心理课上用生动、有吸引力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心理课上了解相关知识,并教导学生用正确有效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在校园里传阅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资料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青少年实际生活需求与心理需求。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有心理专业人士定期举办心理活动,设立信箱机制,学生可以写信并投放,老师等专业人士给予回信,保护学生隐私。

深圳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检查

深圳市教育局介绍,深圳已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标准,编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积极心理能力,提升美德力量与心理韧性,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与授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开设每两周1节班级心理活动课、每月1节心理班会课、每学期2节“心理+学科”融合课、每学期3次分年级家长学校课程、每学年2次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评选和建设一批“深圳幸福标杆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嵌入学校课程育人全程和学生发展全程。

另外扩建深圳市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加强个案督导与专业研究指导。区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要开通心理热线、安排专人值班,方便学生及家长来访,面向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中小学要高标准建设心理辅导室,确保非上课时段每周开放不少于10小时,提供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家庭指导等专业服务。鼓励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试点建设数字智能心理辅导室。

学校还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和美育课,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艺术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另外要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协同工作机制。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下一步,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检查,重点督查学校心理教师配备、辅导室建设、课程开设、活动开展、心理筛查、危机干预、联防联控等工作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全市通报,限期整改。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与学校和教师年度评估、评优评先挂钩,督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