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疾病模型分会类器官学组年会暨第二届类器官精准医学病例大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介绍类器官技术的科技突破和转化应用成果,并讨论类器官技术标准的建立、类器官行业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并以病例比赛的形式,展示类器官精准医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真实案例、分享类器官临床转化应用的有效探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冯常森副院长表示,2021年是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搭建起政、产、学、研、用、金之间的交流、共享、合作大平台,引领精准医学的朝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希望类器官学组能继续团结省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提高类器官精准应用水平,促进类器官精准医学产业的快速发展。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表示,中国的药物开发及其他相关产业近几年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命科学、医学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不断创新,而类器官技术给这些领域的融合、创新提供了优秀的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刚教授表示,我国的类器官产业在样本采集和临床检测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类器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医保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蔡建教授带来主题为《类器官药敏指导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的价值与前进展望》的精彩分享。蔡建教授提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药物选择少、疗效较差,造成患者预后也较差。蔡建教授及其团队参考类器官药敏结果对几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案做出修改,疗效显著。蔡建教授表示,类器官技术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用药指导的有益尝试,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全身药物方案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的符合率、腹腔局部用药方案体外药敏结果与实际疗效的符合率,因此应不断完善各个药物和方案有效性的预测界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表示,共培养系统应该是肺癌类器官培养的未来方向,临床医生、专家学者要多多关注未知领域,加强探索,为类器官技术的不断攻坚做出贡献。

此外,第二届类器官精准医学病例大赛同期举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