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日前发布的《天眼查大数据:“新基建”激活新经济市场主体》显示,零售、餐饮、娱乐、健康等消费场景下,不需要导购员、收银员、咨询人员、服务员、配送员,基于智能技术提供无人值守服务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那么,究竟哪些无人模式能够突出重围并长久发挥价值?
直击痛点:
为市场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一台占地不大的机器,货架上面依次陈列着泡面、薯片、面包等速食零食,消费者只需扫一扫门上的二维码,取出心仪的货品,关上门后手机上就能收到相应的支付订单。这样的无人货架,在许多城市的办公楼里并不鲜见。
小乔在北京市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平时工作节奏快,便利快捷地购买商品成了他的刚需。“自从公司里有了无人货架,想吃东西时都不需要下楼,在工位附近就能快速买到货品。”
“无接触服务”也在防疫期间发挥作用,例如,京东物流推出的无人配送车“大白”担起了为医护人员运送货物的重任;机器人“小珈”负责在隔离区送药送餐、回收医疗垃圾等工作。这些尝试,有效阻隔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获得广泛好评。
无人经济为何能受到青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多元化、科技化和时尚化是未来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无人经济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支撑:
有人的地方就有无人经济的可能
无人经济如何创新?关键靠技术。
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为无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在技术飞速变革和居民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无人业态快速融入更多领域。
天眼查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7.3万家无人经济相关企业。行业方面,无人经济相关企业集中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33.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8.77%),另有约3.58%的相关企业为制造业。
上海市九江路303号坐落着一家“无人银行”,通过身份认证和人脸识别后,客户可以进入银行大厅。在这里,大堂经理的角色由智能机器人充当,利用AI技术,机器人可以语音识别出客户的问题,帮助其快速办理多项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解决客户常吐槽的“办事十分钟,排队半小时”的烦恼。
在南京,菜鸟无人仓里机器人正忙着将货物入架、分拣包裹;在天津,25台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达到全球自动化码头领先水平的无人驾驶电动集卡累计运行3万多小时,完成运输集装箱量8000余次;在张家口,AI种植的树莓年亩产量达3000公斤,中小种植户不用再“看天吃饭”……
高技术助力下,人力资本也将创造出更大价值。“无人”的背后,蕴藏着就业转化的机会。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共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能帮助人类干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新岗位、新业态、新模式也会被创造出来。“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无人经济’的可能。”
优胜劣汰:
长久发展需“产”“消”共赢
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从生活领域到生产领域,无人经济的探索广泛渗透至各行各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无人经济该如何创新?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张新红认为:“无人经济的发展要看市场如何选择,只有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受益的无人模式,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进行创新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也能有力推动所在行业的进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无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比如,防疫期间“避免直接接触”的倡导使得无人果蔬柜流行起来,就是契合市场需求的结果。
无人经济要发展,得“产”“消”双方共赢,二者如何实现共赢?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盘和林表示,移动支付的普及和AI等技术为无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未来,必须不断创新技术,让企业能够依托无人经济提升经营效率,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