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窗口期缩短,新能源汽车出口仍面临较大挑战

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但新能源汽车出口仍然存在挑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提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的建议。

“目前,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突破口。”王凤英表示。李书福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随着欧洲等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海外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累计22.29万辆(包含低速电动车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比下降12.5%,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是出口主力。尽管出口量下降,但出口额有所同比增长135.7%,达224.02亿元。

 

海关总署发布的报告指出,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数量下降、出口金额却不降反升的态势,表明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的单车价值大幅提升,正在由低质低价的低速电动车向高品质高价值的纯电动汽车转变。而随着海外市场环保法规日趋加严,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出口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不过,对于电动车出口下滑,王凤英在书面采访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与年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崛起,导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逐渐缩减的表现相一致。未来,如果中国国新能源汽车稳步不前,仍以国内布局为主,恐难以抓住最佳时机,快速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几年,外资车企在华投资、合作、建厂等步伐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出现减弱态势,’走出去’的黄金窗口期正在不断压缩,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王凤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及产品的全球势能亟待强化、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关键技术与资源依赖进口以及全球化发展的引导政策仍待完善等诸多问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出口中,微型低速电动车占据了主要份额,2020年有所改善。而汽车出口在税收上有一定的支持,所以电动车出口利润表现还可以。此外,记者了解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分为自主品牌出口和外资、合资品牌返销这两种主要类型。目前,少数新能源自主品牌有一定的出口量,而特斯拉、华晨宝马等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另一方面,商用车在出口中也占据一定比例。

王凤英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关键技术抢先布局、确立技术优势是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分步骤、分阶段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加速发展,并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全球化引导机制,鼓励优质技术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高质量发展。她建议,要制定5~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规划;扶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向全球发展;搭建自主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出去”实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带动企业互利共赢;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在全球中占比达60%左右,在汽车出口产品结构中新能源占比会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一定的优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记者表示。不过,新能源汽车出口仍然存在挑战,在面临与国外其他品牌竞争的同时,还面临本地化率、不同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法律法规、技术专利以及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备等挑战。

李书福认为,目前主要的出口方式还是一大挑战,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通过海运,其成本高、周期长,且面临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气候、线路安全、海运环境恶劣带来的腐蚀),在运输过程中也带来了大量碳排放。相较海运和陆运,铁路运输有巨大的优势,尤其在长距离运输方面,在经济、稳定和碳排放方面全面超越海运与陆运。得益于欧盟对于电动汽车进行铁路运输无限制的友好法规环境,诸多欧洲车企已经开始选择使用铁路,进行长距离的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汽车产品运输。李书福建议,考虑市场与企业需求,适时开通新能源汽车运输专用班列,满足中国车企“走出去”以及欧洲地区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

此外,由于各大国家对于进出口的产品均会有一定的安全要求,新能源汽车“出口认证”仍是一大挑战。目前,电动汽车电磁兼容(EMC)问题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2014年时,欧洲就在汽车技术法规中新增了大量关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充电部分的EMC规定。与欧洲相比,国内电动汽车EMC测试相关标准较为滞后,如果制定符合欧标市场要求的产品,就会增加车辆研发和市场运营成本。但欧洲标准已成为各个国家制定相关法规的参考标准,这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可能会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技术贸易限制。(作者:武子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