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资料图片)
摇漾春如线。
时隔近35载,豫园涵碧楼前、谷音涧中,再闻谷音唱“游园”。
这一次,饰演《牡丹亭》“杜丽娘”的是梁谷音14岁的外孙女朱韵霓,她则为后辈配“春香”。
祖孙同台,
一招一式间的默契,
让人看到古老昆曲的当代传承。
端
午
昨天,第四届豫上昆曲·端午曲会豫园涵碧楼广场拉开帷幕。
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张洵澎、张静娴、张铭荣、岳美缇、梁谷音等与优秀中青年昆曲演员齐聚,为观众献唱。
空谷回音
豫园涵碧楼前有一处山石奇巧、曲径通幽的所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负责改建豫园东园时做了特别设计:有瀑布、峭谷、清泉、游鱼,意境独特引人流连。
正当陈从周感叹“造景易而题景难”时,忽一日闻得梁谷音在楼前廊下哼唱昆曲《牡丹亭》中《游园》一折,歌喉乍转,悠悠水磨腔回荡山石流水间,顿时找到了感觉,遂将此景命名为“谷音涧”。
谷音涧
回想起35年前这一幕,梁谷音笑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我的名字本来就有空谷回音的意境。那天我们去涵碧楼聚餐,当时豫园没有现在那么多吃食,什么都要从绿波廊叫过来。开饭前,斜阳夕照,他(陈从周)先哼的昆曲,我就跟着唱了几句‘游园’。”
梁谷音重回“谷音涧”
尽管陈从周大了梁谷音整整两轮,却是妥妥的忘年交。
说起这位书画昆曲样样精通的园林大师,梁谷音形容他“聪明”“有趣”,有他在总是欢声笑语。梁谷音至今记得他爱吃红烧肉,晚年病重住院,吃不惯医院食堂里的饭菜,梁谷音便每天在家做好给他送去。
弥留之际,陈从周还记得关照做水产的朋友,隔两周要送只甲鱼给梁谷音,她爱吃。
梁谷音和外孙女
如今重回这方故地,再度唱起《牡丹亭·游园》,梁谷音想起老友却并不伤感:如果他看到昆曲后继有人,如果他能感知谷音涧再度响起水磨腔,应该也会很高兴。
豫园唱曲也勾起了
其他老艺术家的温暖回忆。
岳美缇(上)、张铭荣(下)演出
“记得我的老师俞振飞在87岁高龄时,还在豫园录过折子戏唱段。”岳美缇说,那是他们这群学生第一次走进园林听曲、唱曲,觉得很有意思:“那时俞老一口气录了十几段经典折子戏,从春寒料峭录到春暖花开。录完那天,老师环顾园景高兴地说:‘你看,柳枝都抽芽了。’”
张洵澎(上)、张静娴(下)演出
张洵澎说:“在山石流水间唱曲,有花鸟鱼虫相伴,别有情致。”
张静娴则感慨:“园和曲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园林的氛围感,让昆曲回到自然,也让我们唱来更有意境。”
浮生若梦
豫园
旧时,文人园中大都有顾曲、度曲、拍曲的功能,陈从周就曾说过:“园曲同源,曲境与园林互相依存,有时曲境几乎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豫园落成之初,就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朝晚期,豫园的主人潘允端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职回乡,因痴迷昆曲,设家班24人,行当齐全,为昆曲最初在上海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豫园也可以说是上海昆曲的发祥地之一。
时隔400余年,在豫园举办昆曲端午曲会,豫园股份总裁倪强说:“昆曲作为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级非遗的项目,如今是我国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但在400多年前,昆曲也是最潮最时尚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今日,昆腔再现豫园,既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600年的昆曲,也是传承富有文化涵养、艺术氛围的生活方式。”
今天,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海上版》即将上演。
演出将一改传统剧场式的观看方式,演出依据豫园商城里的场景度身定制,融国风建筑、亭桥湖光、脊兽匾额于一体。
主戏台设在海上梨园,一桌二椅幻化成园林、菜市、灯会,观众跟随演员穿行其间,且听且行、且坐且立。
明晚,张洵澎、岳美缇、梁谷音等多位“80后”国宝级昆剧表演艺术家将登台,与昆山当代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由腾腾、张争耀、徐敏、邹译瑶、曹志威等同台献唱。
聆听着婉转昆腔,徜徉在如画的园林,游客、观众将沉浸式感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作者:朱渊(新民晚报·新演艺工作室)
编辑:小开 李争
图片:主办方供图,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