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文昌东阁镇举办排球大赛,观众挤满了镇委大院。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加油!”“加油!”如果你在文昌看过排球比赛,一定会被当地人对排球的热情所震撼。最近,文昌市第二届排球文化节在文昌市体育馆举办,可以容纳近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人声鼎沸。
(资料图片)
体育馆里的热闹尚不足以说明文昌人对排球的热爱。在文昌乡间,村民用两根竹竿、一张渔网,就可以支起一个充满土味的“排球场”,打一下午球。排球场是文昌最常见的运动场地,镇村之间经常联手举办排球赛,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战的人把排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村民坐在墙头或站在附近的楼房上远观也觉津津有味。每逢节假日,排球更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
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大部分文昌人都能在排球场上露一手。椰林乡野间的排球赛,早已成为镌刻在文昌人脑海中的浓浓乡愁。
辉煌 文中排球队21次获全国冠军
海南人爱排球,文昌人尤甚。这项起源于国外的运动自20世纪初传入文昌后,便在如海的椰林下扎下根来,被文昌人玩得花样百出。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开始兴办新学,近代体育开始进入学校。民国初年,许多从广东、香港等地返乡的学生被聘为教员,打过排球的便传授排球技术,文昌中小学的排球运动逐步兴起。文昌排球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1920年,当年文昌中学排球队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比赛中荣获冠军。
1958年,在河北秦皇岛市举行的“全国二十一单位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上,文昌少年排球队一举夺魁,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文昌夺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因为队员比赛时不穿鞋,还留下了一段“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故事。
文昌东阁镇人符史联是当年代表文昌参赛的文昌中学学生之一。他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打排球逐渐成为文昌农村居民的娱乐活动。“那时候没有球,也没有网。我们的球是自己做的,一种是用椰子叶编织的,中间塞些东西;一种是拿柚子当球。”
符史联、郑有富、林鸿强等队员远赴秦皇岛比赛,刚开始心里没底。“我们个头小,比别人矮一头,人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不过,队员们看了首场比赛的对手上海队的训练后,找到了获胜信心。“高个没用,明天就把他们打趴!”果然,文昌少年排球队以3:1轻松拿下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赤脚兵踩平上海滩”等标题见诸报端。随后,队员们靠平时训练积累的技术优势一路高歌猛进,在决赛中力克另一支排球强队广东台山队,夺得冠军。一个由一群初出茅庐的后生组成的排球队夺得全国冠军,让文昌人感到非常自豪。
1964年,文昌中学排球队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少年九人排球赛,再次夺冠。在两次夺冠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排球在文昌迅速普及,“排球之乡”声名远播。
1981年,在广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文昌中学正式建立校排球队。自1986年起,国家举办全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排球赛,文昌中学排球队从当年至1988年连续三次夺得亚军,强势崛起。在1990年至1992年举行的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中学生“振兴中华杯”排球夏令营中,文昌中学排球队均获得冠军,享誉全国。
进入21世纪后,文昌中学排球队的成绩一直很好,多次在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中名列前茅。文昌市体育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陈礼国介绍,从1958年至今,含沙滩排球在内,文昌中学排球队共夺得21个全国冠军,是海南排球界一面耀眼的旗帜。
文昌东阁镇的孩子在打排球。
特色 “土味”玩法多 常高举高打
实际上,对文昌排球印象深刻的还有国家队队员。1987年,主要由文昌中学排球队队员组成的文昌联队与正处于巅峰的中国女子排球队交手,以2:3惜败。
2011年,身为广州恒大女排主教练的郎平率队来文昌,参加文昌排球邀请赛。当时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郎平谈到了自己20世纪80年代的海南之行。“海南浓烈的排球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海南人特别喜欢排球,比赛现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海南排球的基础很好,虽然与我们打比赛的男排队员个子不高,但技术都很精湛。”
在文昌人看来,文昌中学排球队之所以能屡创佳绩,根源在于“排球之乡”的文化底蕴和它盛产的天赋球员。
文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棵椰子树,都见证过排球英雄的诞生。
文昌人打排球不太讲究比赛规则等条条框框,一切为了能打起来,打得好看、好玩。在文昌乡间,几乎看不到6打6的球赛,球员实力强的一方以少打多很常见。球员上场后,一般固定站位,不轮换,谁打主攻,谁当二传,赛前都已议好。
作为群众体育活动,文昌民间排球比赛比较注重观赏性,崇尚高举高打的进攻方式,球员扣球“像椰子砸地一样”掷地有声,往往会引发观众的欢呼点赞。因而,球队的主攻最被看重,人们用琼剧男主角生角的称谓“冲脚”(海南话)来称呼他,以凸显其独一无二的地位。比赛一般由两方的主攻发起,他们挑选人员凑“球局”。球场上也不讲太多客气,譬如能力差的球员,会被安排固定守在球场的一个角落,专事补防。
为了好玩,文昌人还玩出了许多排球花样。一对一单挑是最常见的,许多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接触排球,在一对一对抗中逐渐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更有趣的是,还有人用凳子玩排球,用凳子发球、接球、扣球,基本功差一点的人用手还真打不过他。文昌人打起排球来非常投入,为了增加乐趣,有时会让输球的一方请吃西瓜、喝汽水等。
由于与居民生活关联紧密,如今排球已融入文昌的节庆习俗。比如某户人家有喜事,也舍得花钱,就会请来各路高手打一场排球比赛,增加一点喜庆的氛围。每逢春节、公期等重要的日子,当地会举办全镇排球大赛或乡镇间的排球联赛。在外务工经商的文昌同乡聚会,经常也要打一场排球赛。
平日里,各乡镇间“约战”也很常见。有些球迷很疯狂,碰到广受关注的比赛,哪怕举办地远在几十公里外也会去看。被人群挡住,进不了场,站在球场附近楼房上看也觉过瘾。
在文昌高隆湾举办的一场沙滩排球赛上,球员用凳子击球。
突围 文昌排球如何“出圈”?
在文昌看排球比赛很有趣。这不仅是因为球打得好看,还因为场内外的人们嘴上逗趣。球扣得“掷地有声”,叫“椰子砸地”。主攻弹跳姿势不标准,两腿叉开,会被调侃是“狗撒尿”。
一个球打得漂亮,观众会鼓励说:“这个球做种(很厉害)!”球员们也习惯这种“土味”十足的交流氛围,以及观众离得很近,不远处有建筑、植被的环境。有些经常在乡村打比赛的球员,到正式场馆参赛,甚至会觉得不习惯。
充满民间自由色彩的排球氛围,使文昌人的排球基本功、弹跳、爆发力、灵活性、创造力从小就得到充分培育,打起球来优美自然,这并非短时间内可以习得的。
吴多发是文昌业余体校原校长、排球高级教练员,也是今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他从1998年起陪伴联赛走到今日,看着一代代文昌排球人成长,如今也有了一些忧虑。他说,一些文昌籍的球员习惯了“自由式”打法,不知站位为何物,缺乏战术意识,有时还持球。
吴多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排球之乡”的金字招牌举办各种类型的排球赛事,借助正规赛事把“农民军”改造为“正规军”,在保留乡村排球打法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昌排球的整体水平。
实际上,文昌也为之付出过努力。2016年,文昌积极参加中国男子排球联赛,吸引当时的“八一男排”主场落户文昌,让这支专业球队为文昌排球发展注入活力。
近几年,文昌有关部门多举措擦亮“排球之乡”招牌。除了举办文昌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该市还举办了文昌沙滩排球节,积极参与海南省排球联赛,并围绕排球开展海南文昌排球节灯光秀等特色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发挥‘排球之乡’的文化优势,将文昌打造成为海南乃至全国排球体育旅游产品的产销窗口和海南排球文化的推广平台。”文昌市旅文局局长鲍光余表示,今年7月文昌将举办排球联赛,采用“体育赛事+文昌好物+旅游推介+互动体验+文创衍生”相结合的模式,打造本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IP,挖掘宣传“草根球星”,推动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昌体育旅游消费提档升级。
“文昌将把旅游、文化、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出系列特色活动,让观众不仅能看到精彩的赛事,也能体验这项运动,感受排球带来的快乐。”鲍光余说。
文昌排球的土味玩法
人数自由 不讲究人数对等,很少6打6
固定站位 不区分前后排,不轮换,也不设三米线
主攻至上 借用琼剧“生”角称谓“冲脚”(海南话)称呼主攻,比赛由双方主攻发起
宽待持球 轻度持球一般不算犯规
玩法多样 可以单挑,也可以一打多,还可以单手打球让对方
脸上画须 为刺激球员认真比赛,有时输球一方球员脸上会被赢球一方用木炭画黑胡子
“土味”穿着 穿着随意,可以赤膊,很多人习惯穿拖鞋乃至光脚打球
整理/苏庆明
制图/杨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