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生活在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人种什么样的粮食?当时的气候怎么样?适合哪些植物生长?这些秘密,其实也埋藏在了三星堆遗址中。相关考古研究人员对三星堆4号祭祀坑出土植物遗存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不少新发现。
稻和粟是古蜀国先民重要的粮食作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雪介绍,研究人员在炭化物中分拣出一粒粟,在植硅体中识别出1粒疑似属于稻叶的扇形植硅体。祭祀坑中出土的农作物遗存非常少,因此不认为它们与先民的祭祀活动相关,应该是混入的。稻和粟是三星堆先民重要的粮食作物,应是三星堆聚落中常见的植物。在祭祀活动中,燃料收集和燃烧过程环节都有可能混入农作物,比如先民准备祭祀燃料时无意中混入,或者举行祭祀的场地上散落有农作物,这些都能造成农作物混入祭祀燃料被填入坑中。
推测三星堆祭祀活动燃料以竹子为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雪介绍,根据4号坑出土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炭屑含量丰富,以竹子为主,另有少量楠木等阔叶树种。经鉴定,植硅体中有疑似水稻、棕榈科、芦苇、莎草等。
鉴定出的植物遗存对研究三星堆的祭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推测祭祀活动燃料以竹子为主,另有少量阔叶树种,如楠木。芦苇、禾本科这些草本植物可能被作为引火的燃料。
初步复原成都平原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雪介绍,根据植物遗存也可以初步复原成都平原当时的环境。竹子和阔叶树种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聚落周围分布有竹林和阔叶林。芦苇、莎草等喜湿草本植物的发现,说明聚落周围有水域。祭祀坑出土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反映了商代晚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三星堆人已种植水稻 大米小米豆类是主食
原来,在三千年多前,三星堆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大米、小米和豆类等是主要的食物。这么看,三星堆人吃的主食和我们现在并没什么不一样。
不过专家介绍,三星堆人应该是以大米为主食,因为小米只有零星发现。专家分析,在三星堆人之前,曾有一批从甘肃、青海过来的人,他们是吃着小米进入成都平原的,但迅速学习了水稻种植技术。到三千多前的三星堆,是以大米为主食的。
吃“火锅”喝小酒 三星堆人的小日子巴适得很
有了粮食,如何把它们做成食物呢?做好了又拿什么吃呢?这时,那些不起眼的陶器就派上用场了,他们也是我们破译三星堆人饮食文化的密码。
三星堆人如何做饭?通过1986年初在三星堆祭祀坑附近发现的这件“陶三足炊”,或许能找到答案。
它的下部是三条胖胖的腿,上部的盘面大圈套小圈,看着是不是很像我们现代人吃的“火锅”。专家推测这是三星堆人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上面的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以盛水或置物,足下可以生火,从而把上部盘沿里所盛的食物加热,感觉跟火锅的原理差不多,看来四川人对“火锅”的热爱是有年头了。
我们现在用碗盛饭,那三星堆人用什么?这件“陶高柄豆”可能就是他们的“碗”。它身材修长,中间细长的部分是“柄”,上面有一个浅盘,专家认为它也是装食物的器皿。你可能要问了,盛食物的盘子为什么要做这么高呢?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 麦婷:古人以前那会儿是没有桌子,没有凳子,他都是席地而坐,所以中间您看它的豆柄就特别长,特别高。
三星堆人用什么吃饭?这些陶鸟头勺把,可能就是他们的汤勺。据介绍,由于勺体太大太薄,只有勺把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些鸟头把,长度基本为10—30厘米,直径约2—3厘米不等。这些栩栩如生的鸟头汤勺展现了古蜀国独特的地方特色。
佳肴岂能少了美酒。三星堆出土的陶器中就有不少酒具。这个就是一套完整的酒具,大的叫陶盉,相当于今天的酒壶。它和“陶三足炊器”一样都有三条腿,非常稳定,也可以在火上加热。它周围的叫瓶形杯,相当于今天的酒杯。
酒壶有了,酒杯有了,“火锅”也有了,约上三五好友,吃火锅喝小酒,看来三星堆人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巴适得很。从今天四川人的身上,是不是也能够看出相似的生活态度呢?
三星堆遗址4号坑发掘负责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许丹阳:陶器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锅碗瓢盆都是陶器,它最能代表当时大多数人的一个生活状态。其实它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那些非常精美的玉器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