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昌平区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以下简称“区劳鉴中心”)扎实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围绕“提能力、强能力、促能力”,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坚持“破立并举”,有效推动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法定时限内办结率100%、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保持率100%、行政复议诉讼案件胜诉率100%的“三个一百”目标。
抓规范 优服务
打造工伤鉴定服务样板间
(相关资料图)
“我们一天就拿到了工伤证,两天就能鉴定了,这速度真是我没想到的。”一大早,群众张女士就拿着表扬信来到区劳鉴中心,亲自交给了经办人员,并连连对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表示感谢。“对这次工伤认定的申请,中心还指派了专人为我们解答疑问,帮我们准备材料,办得非常顺利,多亏了他们。”
区劳鉴中心积极打造工伤鉴定服务样板间,推行一系列制度优化体验。“我们先后制定了‘首接全程跟踪’、‘一对一’帮办和‘7*24小时’延时等服务制度,做到服务精准、办理高效。”相关负责人介绍。
区劳鉴中心通过建立企业交流群、咨询服务热线及现场咨询引导台三条咨询渠道,全方位及时答疑解惑。“针对工伤认定、鉴定材料政策性强、要求严格等难点,我们制作了填写模板,还定期组织定制化培训和‘一对一’答疑,解决办事企业及群众经办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堵点,同时整合服务事项,设立一体化综合受理室,实现工伤、劳鉴业务‘一窗通办’。”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共开展培训、答疑活动5次,惠及企业400余家、群众100余人;接听、回拨咨询电话共计4200余通,答复企业相关咨询2000余条;93%的工伤认定申请办理周期由60日缩短至7日,95%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办理周期由60日缩短至30日。
抓程序 严调查
确保认定鉴定结论长期零差错
区劳鉴中心先后制定了多个内部人员工作规范类文件,以规范受理、证据收集、调查、复审全流程,确保每个环节合法合规。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区劳鉴中心穷尽调查方法,做到工伤认定案件每件必查,“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白的,100%电话调查;个人申请及死亡案情复杂的,事故现场勘查与证明人100%现场勘查;对于疑难案件,则启用工伤调查联防机制,联动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查;根据案件情况,适时开展异地调查,最大限度确保调查取证及适用依据准确。”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共进行电话调查近600次,现场调查制作笔录80余次,并先后前往内蒙古、山东、河北、福建、吉林等地开展调查工作;平均每年异地调查案件10余次,总路程超万里。
以保障基金安全为着眼点,区劳鉴中心将监督预警贯穿整个办案过程,建立业务监督机制,严格实施AB角双核、档案复核及领导审核制度,确保业务经办有依据、有秩序,又相互制约。对专家医学鉴定,严格管理纪律,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研讨,强化工作廉政纪律,严格规范鉴定行为,近两年来,共累计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2136人,申请再次鉴定18人,鉴定结论改变率始终为0;累计产生行政复议诉讼案件56件,败诉率为0。
抓重点 建模板
推进建筑业工伤保险参保全覆盖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就是让他们劳有所得、安全无忧。以此为目标,区劳鉴中心强化与建设项目行业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定期获取最新开工项目名录并核实其参保情况,并指派专人建立工作台账,摸清建设项目底数,挂单督办未参保项目及时按规定参保。
“工伤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落实,也是重要的一环。”负责人说,聚焦建筑、保安行业,区劳鉴中心启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建筑工地及保安公司实地督查检查的同时,宣传工伤保险政策,“还针对企业特点,定制培训课堂,深受企业的认可。”据统计,今年以来,昌平辖区内建设项目137个,建筑业参保率达100%;开展专项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工伤保险相关宣传材料1万余份,惠及企业500余家。
区劳鉴中心将紧紧围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始终坚持“有呼必应”,聚焦服务中存在的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等难题,将抓工作作风与做优“人社服务样板间”特色品牌相结合,优化提升服务效能,让政策落地落实,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不断探索基层服务新路径。
图文/王红 通讯员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