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降雨结束,洪水逐步退去,在昌平区防汛办的指挥调度下,昌平区各部门第一时间开展汛后抢修、转移安置等工作,迅速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位于马池口镇亭阳路的水毁路段,记者看到,原本平整的道路被冲断,形成一道长长的裂沟。两台挖沟机轰鸣着挥动“长臂”,正在加速抢修。


(资料图片)

“此次抢险的长度大概在30米左右,我们出动了两台挖沟机,两台推土机和一个吊车。预计在晚上10点前抢通,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九公路处养护管理部部长高远征告诉记者,水毁路段位于乃干屯村路口南,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为了提升该路段的防汛排涝能力,工程队将铺设14根直径2.5米的排水涵管,保证该地区防洪排涝通道畅通。

受本轮降雨影响,十三陵水库上游来水持续增多,为保障下游防洪安全、降低洪灾损失,十三陵水库已于8月4日错峰提闸泄洪。在位于朝凤北路的泄洪区,河道里的水位上涨迅速,水流湍急,河堤随时会发生垮塌。三台挖沟机正在对风险地段开展加固作业。

据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本次泄洪顺利进行,北京市水务部门与昌平区共同会商研判,提前进行了预报分析,做足避险转移预案,提前36小时做好了泄洪沿线的道路封闭、沿河人员疏散、交通管控等管理工作。“目前,我们1100余名防汛抢修人员24小时坚守现场,防止洪水对河道及周边道路造成影响。”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说。

除了开展防洪抢修工作,昌平区第一时间响应受灾群众诉求。8月3日,流村镇5个受灾严重村的村民全部完成转移。目前,500余名村民已全部入住临时安置点。

走进安置点的屋里,空调吹出习习凉风,缓解了夏末的闷热。发电站村村民韩长保正和老伴儿聊着这几天的经历。“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守着我们,救援人员跋山涉水找到我们,再不舍得也得走,命比房子重要。”韩长宝感动地说,“安置点虽然不是自己家,但是过来之后有热乎饭、有热水,还能洗热水澡,慢慢就有了家的感觉。”。

“一日三餐都很好,生活也方便,我们就踏实等着回家的好消息了!”正值傍晚,张大爷一边吃着晚饭一边告诉记者。红烧肉、清炒西兰花、米饭……张大爷他们的晚餐两荤两素,还有水果。

为保障村民在安置点健康生活,流村镇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包村干部带头,充分凝聚起村内党员力量,切实做好村民物资保障等工作。

“我们临时党支部共有9人,由镇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组成,5个支部委员分别负责一个村,他们每天早上总结前一天安置点情况,包括村民情绪状态、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研究部署当天的重点工作。”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杨春永告诉记者,临时党支部按照镇村两级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强安置点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受灾群众有热乎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床睡等,抓好卫生防疫、消防隐患排查等有关工作,“下一步,我们还将从心理抚慰、生活救助等各个方面,做好救灾救助工作,同时也做好灾情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

接下来,昌平区防汛办将抓紧复盘分析总结本次强降雨带来的影响,细化完善应急措施,做好灾后损失统计,统筹抓好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扎实推进受灾地区重建工作。

图文/尚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