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校地合作“产学研”新路径。今年,张镇集体林场牵手北京农学院,在学院专家指导下,林下种植物从以前的万寿菊转型为黄芩、射干等中药材,不仅实现“订单式”种植,助力农业增收,这里还成为农学院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资料图】

张镇集体林场种植的中药材。

走进张镇集体林场,紫苏、黄芩、射干等数十种中药材在林间茁壮成长。这是今年林场在北京农学院专家指导下,由花卉种植首次转型为中药材种植。“林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0亩,药材采收后,预计每亩至少可增收500至800元。”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副教授田晔林介绍。

今年,张镇集体林场与北京农学院签订了林下经济建设合作协议。北京农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张镇集体林场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借助高校平台与中药材收购公司达成合作。中药材按需种植,成熟后由专人收购,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市场的渠道,“订单式”种植实现了闭环生产管理。

张镇集体林场工作人员在林间忙碌。

秉承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张镇集体林场和北京农学院还将目光集中到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上。“我们采用了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技术,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让中药材回归自然的生长状态,并利用植物群落的优势,减少杂草,加大播种量。同时,杜绝使用化学农药,以保证产出优质中药材,保护生态环境。”田晔林说。

田晔林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田晔林介绍,采用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技术,为中药材提供了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在有机肥缓慢释放营养的作用下,张镇集体林场工作人员每年只需拔草3—4次,最大程度上保证中药材的药效和产量。

人工拔除紫苏种植地块的杂草。

张镇集体林场场长李志斌说:“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种植中药材是我们的一次突破和尝试,希望能探索出符合发展实际的林下经济项目,在保护好张镇集体林场优良生态的同时,拓宽收入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张镇集体林场内北京农学院师生的研究基地。

张镇集体林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后,这里还成为北京农学院及其他高校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可以满足项目研究、成果落地及社会服务等需求。北京农学院还将利用张镇集体林场的生态优势,探索高质量中药材示范种植模式,生产以北苍术为主的华北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保障基源的准确性,从而保证药效。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林学系学生在张镇集体林场实习。

今年,张镇集体林场还携手北京农学院打造了集科普性、知识性、生态性、趣味性、景观性于一体的药用植物资源圃,让市民在游园时领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