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 王丽晓)作为北京人艺当之无愧的小剧场保留剧目,由邹静之编剧、任鸣导演的《我爱桃花》今年迎来上演的第二十年。6月5日,这部作品以全新阵容再次登上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古典与诗意的风格、戏中戏的结构、青年一代的解读都带给观众又一次丰富的舞台审美体验。

传承经典——东方美学传递动人意境

《我爱桃花》的剧情取材于冯梦龙的《型世言》,全剧故事由一个恋人间会错了意的误会起因引起,全剧用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一个场“戏中戏”。剧中演员的主人公既是现代剧团的演员,又是排演唐代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物,演员在在古今间来回穿越,探讨了永恒不变的人性与情感问题。而作品独特的古典风格,唯美的舞台呈现,更是导演任鸣实现的一次对东方美学的探讨。“剧中对于戏曲样式的借鉴,对于空间的营造,都体现了一种含蓄的美。”复排导演杨佳音认为,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寓情于景的舞台呈现,都代表了东方美学的艺术特征,更传递了中国故事的动人意境。

全新阵容——复排不是复刻

作为一部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的作品,此次复排的《我爱桃花》也迎来了王卓达、陆璐、赵正添组成的全新阵容。“我们越排越对文本和原有创作样式充满敬畏之心,面对这次的创作,演员们会再从剧本中发掘人物,大胆的进行一些实验。”杨佳音表示。同时二十年前首版演出的演员于震也为青年演员进行指导,带领青年演员一起创作。在舞台上,演员举手投足间不仅将台词说出了诗意和意蕴,更是“打穿”台词,找到台词背后的复杂性,让观众感受到一次全新的创作。“复排不是复刻。”是主创们对这次创作的要求,“首先是继承,把二十年前的精华找回来。但演员要自己找到创作的方法,实现自己本身的突破。”三位青年演员表示。

舞台解读——不给答案给态度

“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钢刀。” 剧中这样诗意又带有哲学意义的主题在不断上演的过程中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样开放式的探讨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温度。生活没有答案,我们也不去教育观众,而是希望观众看后受到触动。”这也是此次演出导演和演员对作品做出的解读,在他们看来,随着时代发展,经典也会不断被赋予新的视角,传递出创作者的理解,“二十年前我们看剧中人有的行为觉得可乐,但现在看更加可叹。”杨佳音表示。

演出将持续至6月23日,伴随着《我爱桃花》的首演,北京人艺四座剧场同时开放,每晚都将上演大小剧场不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与观众共赴一场戏剧之约。

(编辑 毕轩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