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同屏,文艺与重器“共鸣”……正在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制造”与“智造”。电影获得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实现了科幻场景中的“实车实演”,展现了国产尖端装备的科技力量。

徐工集团“流浪地球”项目现场执行总监马鸣说:“我们先后投入42款61台主机设备、400多套零部件及车间道具、61套三维模型、319名工作人员,从时间、涂装、设备、人员、物流、现场执行等各方面为影片做好资源配置和保障。”


【资料图】

“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科幻’离我们更近。”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科技工作者们在观看了《流浪地球2》后与导演郭帆在网上互动。而网友留言:“大国制造,未来可期,希望更多有关科幻的美好梦想可以实现。”

此外,电影中,不少道具均出自3D打印,其中演员所穿戴的宇航服以及深受观众喜爱的MOSS(即550W)等特殊道具,实则来自东莞的一家公司——东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简称“科恒”)。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3D打印制造产能的头部企业,该公司已参与《独行月球》《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的道具制作,在大银幕上以独特方式展示东莞“智造”的水平。

为拍摄抢时间

一个半月攻坚道具打印任务

电影《流浪地球》的实物特殊道具主创团队,是StudioMDI工作室;科恒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增减材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新材料研发生产、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以及行业应用开发于一体。在影视道具制作方面,科恒与StudioMDI跨越千里,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电影《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科恒再次与StudioMDI共同合作,通过3D打印制作了30套宇航服、1个MOSS及其他影视道具。

《流浪地球2》中的MOSS(受访者提供)快,是3D打印最明显的优势之一。

从原理上看,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增材制造,能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科恒项目负责人田顺介绍,道具设计图纸确认后,通过3D打印仅需3—5天即可完成制作。若按照传统工艺,开模就得耗时近35天。

即便如此,时间仍要比想象中还要紧迫。

“从接到任务需求,到项目基本完工,我们大概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田顺

自2021年8月接到客户StudioMDI的制作需求后,科恒公司立即成立项目小组跟进,为此协调了240余台打印设备。

3D打印制作过程中的影视道具(受访者提供)

当然,这一个半月不仅是打印制作的时间,还包括了各类道具方案设计、沟通调整的时间,为了赶工,田顺和项目组熬了不少通宵,与设计方一起边优化设计、边调整、边制作,最终才按期完成任务。

3D打印的制造优势,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在2021年11月的一次拍摄过程中,道具中的一条机械臂突然出现问题,需要在24小时内重新制作一条送往拍摄现场。项目组头天晚上七八点接到通知后立马开始加班,第二天上午打印完成并进行后处理工作,下午一点左右即通过航班寄往青岛拍摄现场。

“对于剧组来说,每天时间成本都很高,原本1台设备就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为了抢时间同时启用了3台设备。”——田顺

采用3D打印的影视道具(受访者提供)

追求细节完美

不计成本地尝试新工艺

影视道具大多天马行空、造型各异,尤其是科幻或超现实主义的影片,道具更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这些特性通过传统制造较难满足,由此催生了影视道具制造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电影的质感,往往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在道具制作方面,3D打印另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对细节的处理表现更优。

道具3D打印工作现场(受访者提供)

科恒董事长文炳华谈到,传统道具都需要手工制作,如使用泥巴,木头,泡沫、硅胶等材料来造型,最终呈现效果往往表面粗糙、造型简单、细节稀少。而使用3D打印制作几乎没有复杂度的限制,成品适合近距离拍摄,能更完美地还原美术和导演的要求。

事实上,近几年来,除了《流浪地球2》,该公司已陆续通过3D打印工艺为《流浪地球1》《独行月球》剧组制作道具,在设计、用料、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D打印工作过程(陈雅靖 摄)

例如,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宇航服,虽然3D打印只能制作出其框架外形,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由上百个配件拼接而成,科恒派出了专业的团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求产品达到轻量化技术和定制化的要求。

用料上,科恒大多采用SLA工艺打印树脂材料,以降低成本与重量;韧性要求高的地方,采用SLS打印尼龙材料;根据细节逼真程度要求,采用DLP工艺打印高精度树脂;关节等对强度要求高的部分,则采用了SLM工艺打印金属材料进行制作。

图源《流浪地球2》微博

而宇航员所戴的部分头盔面罩,除了外形上要满足拍摄效果,该道具还需满足单向可视的要求,即由外而内不透明、由内而外透明可视,保证演员视线不受阻碍;此外,剧组还要求面罩被击碎时能呈现很好的破碎效果,同时碎片不能划伤演员的脸,由此,科恒的项目组不计成本地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才找到了“最优解”。

采用3D打印的宇航员头盔(受访者提供)

来源:综合新华社、东莞发布

编辑:乔鹏

责编:王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