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被写在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如何让北京的骑行环境建设更加友好?近日,在“建设公众友好的城市骑行环境”主题研讨会上,来自能源基金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机构的多位专家对北京骑行的发展、困境与促进策略进行讨论。专家建议,交通部门应建立城市自行车交通数字化监测评估体系,让自行车流量与汽车、地铁一样成为城市交通运行的焦点,保障自行车道路的良性发展。同时,动员共享单车企业以预约用车等更丰富的使用场景和付费方式吸引骑行人群。

自专路周均减碳量超10吨

位于回天地区的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已3年有余。这条高架式的自行车专用路不仅培育了一大批“通勤铁粉”,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新选择。


【资料图】

“因为自专路的建成通车,大量并无骑行通勤习惯的回天地区居民开始骑车上班。这条高架路,平均每天为使用者节省14分钟通勤时间。原来开车上班的居民感知更明显,节省了20至30分钟。”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介绍,根据团队研究成果,目前自行车专用路的使用者中,超过半数都可以通过每周的骑行满足基本运动需求。自行车专用路的低碳效果也十分显著,周均减碳量达到10.37吨。

茅明睿介绍,骑行文化的火热也在自行车专用路上得到生动体现。更多年轻人加入通勤骑行,同时从骑行社群中获得激励与鼓舞,让骑行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当然,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使用后,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茅明睿谈到,除了大家普遍提到的无遮阳遮雨设施之外,还有一点在女性受访者中格外突出,那就是上下天桥推行时较为费力,此外女性对于骑行环境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在骑行环境建设中,要更多地考虑包容性问题,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差异。”茅明睿说。

茅明睿还建议,交通部门应通过建立城市自行车交通数字化监测评估体系,实现对城市自行车骑行发展的自动化、周期性评估,使自行车流量能够与汽车、地铁一样成为城市交通运行的焦点,保障自行车道路的良性发展。

骑行路权保障问题最受关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惟斌谈到,在此前的慢行专项研究中发现,城市居民最关注的骑行相关问题,第一位便是路权问题,即机动车占道问题。

“我们老开玩笑说,慢行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动车占道)停车问题。”她说,“全市小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700万辆。现在停车位总数是够的,但供需区位有很大差异,所以还是有很多会停在路边。所以说我们才有规范限制,不要把自行车道修得太宽,因为修得太宽就很容易有停车问题。”

面向不同的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需求特征,应该如何进行适宜的自行车道路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自行车道路网有多种实现形式,最主流的方式还是路侧非机动车道,但也可以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在“水路绿”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将部分绿道改造成慢行道,将一些滨水道稍加改造成为骑行道等。“我认为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把北京已经非常好的慢行基础进一步扩展,提升慢行网络的连续性,推动整体路况的改善。”瑞典隆德大学、瑞典国家公共交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赵春丽表示。

专家建议试点共享单车预约用车

除了自行车专用路,在更广阔的城市空间中,如何培养市民的骑行意识?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胡超凡提到了正在升级中的北京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

据了解,MaaS是英文“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的简写,它是近年来全球交通领域出现的新理念,通过一体化交通出行和一站式服务,改善市民公共出行体验。2019年,北京推出国内首个MaaS平台,目前已将公交的实时到站信息、地铁的满载率查询、地铁站内换乘等17个出行领域的信息集合在平台中,提供智慧出行服务。同时,利用基于MaaS的碳普惠机制,市民只需通过高德地图APP“绿色出行”专区中注册即可获得个人碳能量账户。

根据市交通委数据,截至2022年9月,北京MaaS平台用户超3000万人,日均服务绿色出行600余万人次,绿色出行碳普惠减排量20万余吨。

胡超凡介绍,北京MaaS2.0将打通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不同出行方式,优化以“轨道+”为核心的诸多出行场景,将有更多低碳出行情景纳入碳普惠激励范围。同时,胡超凡建议,动员各个共享单车企业,以更丰富的使用场景和付费方式吸引骑行人群,或者推出部分预约用车功能,尝试更多促进骑行的手段。“比如在地铁站点前设置一个固定的区域,用来摆放用户提前预约的共享单车,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通勤人员担心没有车骑的情况。”

据悉,此次主题研讨会由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举办。城市象限《自行车专用路促进低碳出行及社会效用分析与建议——以北京市回天自行车专用路为例》的专题研究报告也将于近期发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