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正在召开,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四区”建设之一,昌平区将加快“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奋力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是满足城乡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先手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的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更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22年以来,我区各镇(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政府、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共同行动、资源共享,全区城乡协调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相关资料图)
用心铸特色“创城”添亮点
日前,记者走进城北街道东关南里社区,发现社区内环境焕然一新,绿化带更整齐了,宣传栏的玻璃更亮了,电线杆上悬挂了精美的“创城”宣传牌……
据了解,2022年以来,东关南里社区党委将“创城”工作当成重中之重,结合“每月一主题”创建活动安排,通过整修绿化带、治理污水管道、更新社区宣传栏、搭建共享晾衣区、清理车棚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促使社区面貌有了明显提升。
“社区环境美化了,我们居民的心情也好起来了,邻居之间互相帮忙的也多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东关南里社区居民李靖告诉记者。
同样让居民对生活环境赞不绝口的还有东小口镇中东路121号院。该小区是2020年入住的新建回迁小区,院内草木青翠、环境优美。特别是社区组织物业、居民和志愿者等时常清理楼门洞小广告,引导居民正确摆放单元门口电动自行车等,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公共区域内的堆物堆料进行清理,使居民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宽敞了。
“我们小区变化挺大的呢!社区把楼道、院里堆积的杂物都清理干净了,还实现了人车分流,对我们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们很‘友好’。”居民高美英对小区环境表示非常满意。
2022年以来,我区做好顶层设计,印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区2022年度宣传工作指引》,规范指导各镇(街)、各单位有力有序推进工作,特别是在“创城”景观小品及公益广告布设方面,指导镇(街)在主次干道、街头广场和小区内部投放景观小品和公益广告,全区布设景观小品230余处、公益广告3420块,完成亢山广场“昌平榜样公园”和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榜样大道”“一园一道”品牌项目,集中宣传展示榜样人物80人,充分发挥了榜样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丰富“一月一主题”创城活动,相继开展“喜迎二十大 一‘骑’来创城”“落实门前五包 擦亮文明底色”“两清齐行动 创城一起来”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参与人数达40.5万人次,形成全区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良好氛围,有力助推“创城”工作再上新台阶。
“回天大脑”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日前,“回天大脑”入选全国城市数字治理创新案例。据了解,“回天大脑”紧扣“七有五性”指标需求,重点聚焦基层治理问题,优先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加速推动市区两级数据资源下沉赋能,试点完成了基层治理、社区管理和交通出行3个领域、9个应用场景建设。以交通出行场景来说,通过“回天大脑”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自动化动态调整车道通行方案。通过搭建智能化平台,对各类车位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共享式运营。社区管理场景方面,通过智能监控以及工作人员布控,实时进行社区围墙非法入侵、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行为的智能分析,输出告警数据,守护小区平安。
立汤路是天通苑地区居民通往市里的主干道,每天早晚高峰期间,有数万辆汽车都拥堵在这条主路上。“原来一堵车就半个小时起步,真的是寸步难行!”居民刘先生说。“当路口直行或左转车辆排队过多,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根据智能检测设备采集的实时交通流量、排队长度等数据,智能调整红绿灯放行时间,错时消散车辆排队长度,保障车辆畅通行驶。目前试点路段单个红灯等待时间已平均下降10%以上,实现了‘少堵10分钟’”,“回天大脑”联合工作组成员张东元说。
试点打造社区数字哨点智慧门禁,开发昌平区核酸检测小程序、“家圆码”、“昌小平”虚拟代言人......如此利用“回天大脑”精准思考、指挥,打通的是政府服务群众的难点和堵点。有温度、有速度、更精准、更高效,用技术创新服务基层治理,“回天大脑”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2022年以来,“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各镇(街)持续开展“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入库试点议题51个,开展四级协商议事164次,解决各类问题24项,打造回龙观街道“回家议事”、天北街道“天北家圆”、东小口镇“有话好好说”等党建协商议事工作品牌;不断拓展报到服务,2022年以来,35家市级部门、70余家区级单位开展报到服务1200余次,各方力量累计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超千场,参与服务人员累计2.2万余人次;累计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总量超过1900家,投入资金57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59个;新建5个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模式;用好两网“直通车”,办理网民诉求2300余件;持续推广“五方共建”机制,累计建成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12个,创建楼门院治理示范点35个,推动社区问题由“投诉风”向“建议潮”转变;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累计超4500场、参与人员近20万人次,“快乐妈妈”志愿服务队获得市专项基金支持,激发社区治理内生活力;狠抓两个“关键小事”,134个小区物业“三率”各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创建4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昌盛模式”被评为全国老旧小区可复制经验
2022年,我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城南街道工委和社区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干在实处,主动持续推进小区综合整治,探索出党建引领、主动治理的老旧小区改造“昌盛模式”,被住建部评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经验。目前,该模式正在城南街道拓然家苑等小区复制推广,以点带面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效能。
昌盛园社区是城南街道辖区内最大的连片开放式老旧小区。改造前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小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城南街道工委以党建为引领,以“向前一步”的工作作风,从群众日常投诉中发现共性问题,在社区常态治理中发现“接诉即办”主动治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造升级昌盛园小区。
城南街道工委聚焦具体问题,通过干部入户家访、公众号线上问计、共商共治墙公示、民情连心卡直通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同时,突出社区有机更新,聚合空间,将昌盛园小区原有36个外部出入口减少为12个,全部安装车辆道闸和智慧门禁;整合社区内部空间,打通院墙壁垒,将原来分割的院落连为一体。在拆的基础上“闪电式”修复楼体外墙1200余平方米,更新楼顶防水500余平方米。由此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敞亮通达。
改造后,社区新增绿化美化7000余平方米,规范调整停车位1000余个,增设环形步道、儿童乐园、老年聊吧等适小适老空间1800平方米,社区功能及环境实现美丽“蝶变”。“自从改造开始,私搭的车棚拆了,停车有车位、锻炼有设施,小区比以前更敞亮了。”昌盛园社区居民罗阿姨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想过昌盛园社区会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们住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
此外,我区举办“再转存”主题城市更新论坛,成立昌平城市更新共创中心,搭建政企学等多方对话交流平台,将集成政府资源、集结各方力量、集聚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城市更新多元路径,为昌平城市更新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区人口规模大、结构多元,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加强城乡基层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2022年以来,各镇(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基层党委政府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主导职责,全面提升城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不断提升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充分激发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奋力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2023年昌平将坚持全区一盘棋,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落差,形成互促共融、相得益彰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释放回天地区治理成效。实施“五提升一深化”工程,推动天通苑电力设施改造等79个项目建设,实现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等24个项目投用,加快北清路、安立路、回南北路等主干路网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品质向更高层次迈进。
提升重点区域功能品质。推进新城东区控规落地,实施“策划+规划+计划”开发模式,探索“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混合供应,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纵深推进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95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老旧小区32个,老楼加装电梯70部以上,用“微幸福”撬动“大民生”。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设高标准农田4500亩,播种粮食和蔬菜3.9万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国家未来农业中心、先正达北京创新中心二期建设,赋能提升“昌平草莓”“昌平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鼓励发展林下经济。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