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为了能够更好地收集老百姓对于各种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北京市连续多年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的活动,听取社会上各个不同群体对于不同立法草案的意见与建议,汇聚民智,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凝聚社会共识,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立法工作当中来,感受到法律的温度,感受到城市治理工作的温度。

人民与城市、人民与国家,从来都是彼此成就的。让人民更幸福,城市才能发展得更好,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才能够行稳致远;同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人民才能更幸福、更有获得感,也更有意愿为现代化道路添砖加瓦。然而,城市治理这件事,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的城市被称为超大城市,而在中国,这样的城市有7个。在2022年9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全球城市规模排行榜中,前20名的城市中,中国占据5席,北京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中国的城市治理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可以套用的模板,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总结。

“万名代表下基层”的机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万民代表下基层”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非常多样的侧面,但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我对这个机制的理解就是,在家门口给立法工作提建议。说白了,城市治理工作,是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品质的,不同人群需求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在实践中面对的困难也是五花八门,如果只是单纯地“纸上谈兵”,别说凝聚共识了,不出问题就要“烧高香”。打比方,对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加装电梯,不同楼层、不同年龄的人群,就都有不同的意见。楼层高的一般都举双手欢迎,而楼层低的,要么担心噪音、要么担心成本问题。这个时候,广泛地听取建议,尽可能地争取居民的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就成了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想要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必须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就是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设置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让老百姓问题能够及时提出来,有好的想法和方案也能够及时地找到表达的渠道。让民意真正反映在条例制定的过程中,反映在条例审议的过程中。

在居民的视角之外,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街道社工在座谈会上指出,节水虽然名为“节”,但其实,“开源”和“节流”一样重要。在小区工作的过程中,空调水、雨水这类水资源都是可以收集存储,并且进行二次利用的。如果能够使用再生水灌溉小区中的绿化植被,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市民的意见与建议,是人大代表们建言献策基础和底气所在,也是开启中国超大城市治理这扇门的“金钥匙”。点滴雨露,集为江海,生生不息,将民众的意见建议汇集起来,也让法律更有温度,更富有生机。

文/唐晓岚

图文来源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