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吴某凡涉强奸罪被警方刑拘”之后,“激光电视被Diss获法院关注”的内容一时火热,一波接一波的瓜,让网友吃得兴奋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吴某凡也好,激光电视也好,为何频频被Diss?

网友纷纷表示:没有毫无理由与根据的“Diss”,如果被Diss,还请自身找原因!

那么,激光电视被Diss的自身缺陷到底是什么?

行业发展陷入低谷,市场认可度不高是硬伤

从整个消费市场与行业发展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消费升级的大力驱动,作为“新物种”的激光电视逐渐被更多人所认知。然而,产业标准缺失、品牌鱼龙混杂、销售价格偏高、创新技术受阻、整体销量下滑等冲击着激光电视的发展,行业陷入了让用户“只能远观”的窘境。

具体来看,激光电视的概念普及进程较慢,所覆盖的消费人群比较小众,基本都是些“高玩发烧友”,并不像传统电视一样有着宽泛的销售面,和国内庞大的彩电市场相比,激光电视市场份额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在同业竞争方面,处于发展初期的激光电视正面临僧多粥少、新技术迭代等各种问题重叠阶段,市场扩张遭遇“减速带”。

产品天生缺陷,消费口碑极差

虽然激光电视的宣传可谓是无孔不入,上至地铁站台,下到公司电梯,基本上没有它们渗透不了的地方。“洗脑宣传”的背后,产品早已被用户喷得体无完肤。笔者在网上随意搜索下用户体验评价,从中就能看出激光电视暴露的诸多诟病。

“成像效果非常一般,完全没有厂商宣传的影院画质”、“电视屏幕有漏光,晚上特别明显,吃了漫反射噱头的亏”、“没有期望中的惊喜,音响音质都很一般”、“投影幕尺寸相差10寸,价格差了1万元,这不是割韭菜吗?”、“观看视角过于狭窄,新买的激光电视侧坐一点画面就变得暗淡不清了”......这只是众多差评的“冰山一角”,越来越多用户购买了激光电视后,“吐槽”成为新标配。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2019年投诉数据显示,消费者关于激光电视的投诉量激增了120%。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难怪“彩电大王”之称的法国汤姆逊推出全球首款激光电视后,便很快放弃了这一产品。如今看来,这样的做法不无理由,商家描述产品的千般美好,实际体验却一言难尽,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全球主流彩电企业大多拒绝进入这一产品领域,为何实际销量和宣传效果之间落差如此之大了。

激光电视“健康护眼”,典型的伪命题

激光电视市场口碑的走低,显然与产品本身有关系,也离不开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不足。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健康家电”概念迅速走红,除了原有的质量和功能升级,健康成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一个商品属性。对于电视而言,“护眼”与否成为了产品新一代刚需。市面上的激光电视在产品宣传时,就提出“人眼保护”理念,激光电视成像经过二次传递后,光线就丧失了危害性,并不会伤害眼睛。

那么,激光电视“护眼特性”真的能“护眼”吗?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而已。激光电视“护眼”,从最开始就是伪命题!

一般来说,激光电视由激光发射器、调制器、偏转器及抗光屏幕四部分构成,工作原理是以激光为光源,通过超短焦投影技术,将蓝色激光经过色轮投射到数字微镜上成像。科学实验证明,蓝光是损害眼睛视力的最大“杀手”!我们常说的“护眼防蓝光”,防的正是对视力危害极大的蓝光。但是激光电视反射成像的就是蓝光,谈何“反射光更柔和”、“更护眼”?如果激光电视投影出来的高峰值蓝光直接射入到人眼中,轻则会出现视力下降,重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人眼永久性伤害。就算你不直视激光束,激光波段本身偏窄,看久了眼睛也会出现疲劳干涩等症状。

为了解决蓝光辐射的痛点,不少激光电视设置了“自动关机”功能,当用户靠近并遮挡住光源时,主机会自动停止运行。这一改进举措看似提高了产品健康属性,实则是拆了用户体验的“东墙”,补上视觉安全的“西墙”,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牺牲了体验,得不偿失。

此外,目前,激光电视和液晶电视均采用尼特这一指标来衡量其亮度是否达标,2018年10月31日颁布并实施的《激光投影电视接收机用光学屏幕技术规范》中对亮度这一核心指标做了全新规范,激光电视屏前亮度必须达到250cd/m2(尼特)才算合格。由于画质上存在先天缺陷,大部分激光电视的抗光幕反射亮度仅为200-250尼特,远远未达到行业标准。更何况因为投射角度、光源干扰、画面大小、不同亮度也有所衰减,和电视行业的平均亮度400尼特相距甚远。而且,长时间在黑暗当中看屏幕,人的瞳孔会放大,眼压升高,老年人容易诱发青光眼,孩子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出现假性近视。

今年一月份,权威医院眼科专家针对使用激光电视和液晶电视对人观看造成的视觉疲劳影响,给出了一份鉴定报告,就报告来看,同等观看环境下激光电视对于视觉疲劳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液晶电视。眼科领域权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也出炉了一份鉴定报告,通过专家的专业测试分析得出结论:就视觉疲劳影响来讲,4K超大屏液晶电视小于4K激光电视,4K超大屏液晶电视,用眼更健康。

皇帝的新装,不过是“遮羞布”

或许,激光电视的“护眼”功能是掩盖其它缺点的遮羞布,如画质差、清晰度不够。激光电视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超大屏市场,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看中了其"影院画质"、“大屏家庭影院”的功能才选择入手。从实际体验来看,激光电视宣称“大屏震撼”,恰恰是它走向落寞的重要原因。

据厂商所宣传的,激光电视经过漫反射可以让光线更柔和,事实上所谓的柔和光线不过是亮度低给人造成的错觉。激光电视最高亮度只有350流明,受环境光线影响,屏幕容易发灰发白,画面显示不真实,必须改变外部环境才能避免画面模糊的情况,颇有削足适履的无奈。尽管各大厂家极力克服,但在色彩饱和度、亮度等关键显示特性上,距离液晶电视还有较远的距离。

在清晰度上,当下很多号称4K的激光电视,并不是“真4K”,而是通过XPR技术让图像快速位移模拟更多的像素,将1080P的一个像素点通过四次快速抖动变成四个像素点,以达到4K画质像素点的要求,与真正的4K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实际的分辨率只有真4K的四分之一。同时,激光电视在普通4K液晶电视搭载的HDR和MEMC运动防抖技术上也是空白的,技术的缺失导致其在播放体育赛事、动作影像这种高速运动的画面时容易出现画面残影、人物拖影等现象,使得用户视觉观感大打折扣。

性能层面难以形成优势,价格环节同样如此。供应链和技术的日趋成熟,大屏液晶电视得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售价在不断下探,75寸左右的液晶电视已经来到5000元区间。反观激光电视,从未与“亲民”二字沾边,过万的售价让不少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另外,大多数家庭用户使用的场景都是在较为明亮的客厅,为了得到更好的画质效果必须搭配投影幕布。普通幕布仅采用光学吸收的方式降低外界影响,价格不高但效果有限,高端屏幕协同光学反射与吸收两种技术,价格偏高,动辄就要4000~5000元。平衡效果与价格两方面因素,消费者会选择哪个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除了成像效果言不符实,健康标准徒有虚名,价格毫无优势,激光电视安装难度让人崩溃、噪音大、无法轻易移动、发射器寿命短等弊端也大大破坏居家休闲娱乐的氛围。综合来看,现阶段的激光电视噱头远远要大于实用性,产品本身存在的缺陷,在宣传过程中避重就轻,或只字不提。当液晶电视的技术进一步革新后,如果继续抱着收割韭菜的心态去面对广大消费者,激光电视有可能会成为历史的弃子。

万物互联,开启客厅大屏时代

尽管争议颇多,不可否认的是,激光电视提高了消费者对“大屏”电视的关注度。几年前用户在意的是“看什么”,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在乎观看体验、影院效果、对孩子视力的保护,选择“用什么看”显得更为重要。在现代人越来越追寻更佳的生活娱乐体验时代,以家庭场景为主要发力点的大屏电视俨然成为客厅影音娱乐的中心、客厅经济的入口。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电视市场的全年平均尺寸为52.4寸,同比增长1.5寸;65寸以上电视占比为25.0%,同比增长6.5%。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大屏市场竞争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大屏而大屏。未来AIoT时代,显示无处不在正迅速成为现实,5G、智慧家居等新技术赋能电视将成为集交互、跨屏、控制、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屏”。大屏之争实质也是显示技术之争---从LCD到LED,再到QLED,彩色电视显示载体之间的较量悄然升温,一场关于“屏”和“幕”的你追我赶正在上演。

激光电视之所以被称为“激光投影仪”,根本在于其高调亮相的“终极显示技术”实则是一块“幕”,是一种采用特殊光学锯齿结构的幕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而万物互联对各终端的连接性提出了考验,场景的实现更多的是透过“屏”去表达,电视厂商也是基于“屏”之上的升级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幕布做载体的激光电视道阻且长。

相比之下,技术成熟的“屏”在构建全场景智慧生活解决方案的显示和交互终端上有更优表现,可触控、可收纳、可缩放、可折叠、可隐身,千变万化的“屏”,“变”出我们的别样生活,或许这就是“智慧大屏”最令人期待的未来。

一边是“幕”的落寞,一边是“屏”的无限可能,未来市场走势一目了然。回顾电视机发展历史,曾经短暂出现过背投电视、等离子(PDP)电视等过渡产品,如今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过渡型产品”的激光电视同样前景堪忧。

当前的彩电市场早已从红海市场杀入了“血海”,消费升级大趋势倒逼电视产业从粗放型制造转向技术高端精品化生产,实现价值竞争。回归健康理性的行业生态,关键点在厂商如何精准洞察行业趋势和消费者需求。无论什么行业,洞察消费者需求对于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电视行业也不例外,市场最终的胜出者不是由厂商和专家决定的,而是受消费者需求所驱动的。

大屏显示、画质逼真、健康护眼.....当这些指标成为用户选择电视的重点时,消费者的关注不再是哪个产品价格优惠,目光更多的集中在电视产品给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及智慧家居的适配性。需求引发变革,这就需要厂商大胆探索,让产品升级与消费升级相互促进,而不是做一些画蛇添足的无用设计,或是咬文嚼字抠一些无谓的参数,只有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更震撼的视听盛宴、更优质的体验、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电视产业才会有下一个春天。

推荐内容